原文:
司马季主曰:言忠臣以事其上,孝子以养其亲,慈父以畜其子。又曰:其誉人也不望其报,恶人也不顾其怨,以便国家、利众为务。
译文:
司马季主:“忠臣应当忠诚地侍奉君主,孝子应当尽心赡养父母,慈父应当慈爱地养育子女。”
又:“赞誉他人不图回报,批评他人不避怨恨,一切以有利于国家和民众为宗旨。”
注解:
司马季主为西汉着名卜者,《史记·日者列传》记载其与贾谊、宋忠辩论,主张“贤者之行,直道以正谏”。
此处强调儒家忠孝伦理与利他精神,“忠臣”“孝子”“慈父”构成家庭与社会的伦理基石,“不望报”“不顾怨”体现无私品格,为后文分职业劝诫奠定思想基础。
原文:
故为政客言,当勉以尽忠博爱,显祖流芳。如杨椒山诗云「男儿欲绘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之类。
译文:
因此对从政者而言,应当劝勉他们尽忠职守、博爱民众,以显扬祖先、流传美名。
正如杨继盛在诗中所言:“男儿若想在凌烟阁留名,首要的是功名不贪财。”
注解:
杨椒山即明代名臣杨继盛,因弹劾严嵩遇害,其《言志诗》体现清廉操守。
“凌烟阁”为唐太宗表彰功臣之所,象征最高荣誉。
此句以历史典故强调为政者应重气节而非私利,与司马季主“便国家、利众为务”的思想一脉相常
原文:
为刑官言,当勉以虚心听讼,勿逞意气。如《书》云「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欧阳修《泷冈阡表》云「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之类。
译文:
对司法官员而言,应当劝勉他们虚心审理案件,不可意气用事。
正如《尚书》所:“罪行存疑时从轻论处,功劳存疑时从重奖赏。与其错杀无辜,宁可违背常规。”
欧阳修在《泷冈阡表》中也提到:“若尽力为犯人求生而不得,那么死者与我都不会有遗憾。”
注解:
《尚书·大禹谟》的“罪疑惟轻”是中国古代疑罪从无思想的源头。
欧阳修《泷冈阡表》通过母亲口述其父欧阳观断案“求其生”的事迹,展现慎刑恤民的司法理念。
此处引经据典,强调刑官需秉持公正、避免主观臆断。
原文:
为武员言,当勉以身先士卒,扞卫国家。如曾子云「战阵无勇,非孝也」,马援云「效命疆场,男儿幸事」之类。
译文:
对武将而言,应当劝勉他们身先士卒、扞卫国家。
正如曾子所:“战场上不奋勇杀敌,就是不孝。”
马援也:“能在疆场为国捐躯,是男儿的荣幸。”
注解:
曾子语出自《礼记·祭义》,将忠孝结合,强调军人保家卫国是尽孝的体现。
马援为东汉名将,“马革裹尸”典故即出自其语,体现舍生取义的报国精神。
此句通过儒家伦理与历史典范,激励武将以死报国。
原文:
为有老亲者言,当勉以色养无违。如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古诗云「万恶淫为首,百行孝为先」之类。
译文:
对家中有年迈父母者,应当劝勉他们和颜悦色地奉养,不违背父母心意。
正如孟郊在诗中所写:“谁草的心意,能报答春阳光的恩情?”
古诗也:“万恶之中淫乱为首,百善之中孝顺当先。”
注解:
孟郊《游子吟》以春晖喻母爱,强调孝道的永恒性。
“百行孝为先”出自《围炉夜话》,为儒家伦理核心。
此处结合诗歌与古训,从情感与道德双重层面强调孝道,与司马季主“孝子以养其亲”的主张呼应。
原文:
为有幼子者言,当劝其教养兼施。如古人云「子孙虽贤,不宜溺爱。子孙虽愚,亦贵读书」之类。
译文:
对家中有年幼子女者,应当劝勉他们教育与关爱并重。
正如古人所:“子孙即使贤能,也不可溺爱;子孙即使愚钝,也应重视读书。”
注解:
此句体现儒家“养不教,父之过”的教育理念,强调后培养的重要性。
“贵读书”不仅指知识学习,更指向道德修养的塑造,与前文“慈父以畜其子”的“畜”(养育)形成递进关系。
原文:
至于为富贵者,宜劝其学宽。为聪明者,宜劝其学厚。为士者,宜劝其敦品勤学。为农者,宜劝其尽力田畴。为工者,宜劝其专心技艺。为商者,宜劝其诚信无欺。此皆星家应尽之职,不可不知。
译文:
至于富贵之人,应当劝他们学会宽厚;聪明之人,应当劝他们学会厚道;士人应当劝他们砥砺品德、勤奋学习;农民应当劝他们深耕土地;工匠应当劝他们专注技艺;商人应当劝他们诚信不欺。
这些都是星相家应尽的职,不可不知。
注解:
此段针对不同社会角色提出具体道德要求,体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下”的实践路径。
“星家”指命理从业者,袁树珊《命理探源》强调命理师应承担道德引导责任,与司马季主“以便国家、利众为务”的思想一致。
全段以职业伦理为纲,构建起“各安其分,各尽其责”的社会秩序观。
总结:本章节主要讲了。
《命理探源》中的“劝勉”内容以传统命理为基础,融合儒家伦理与因果思想,强调命理预测的核心在于引导人修心向善、积极处世。
其核心观点可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心命辩证:修心为本,积德改运
袁树珊在《心命歌》中提出“心好命也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转为祸兆”的辩证关系。
他认为,先命理虽有定数,但后心性修养可改变运势:
心命转化:心地善良者即使命局不佳,也能“祸转为福报”;心术不正者即便命好,终将“福变为祸兆”。
因果报应:通过李广诛杀降卒不得封侯、宋祁救蝼蚁早登科的典故,明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修心听命:主张“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修心亦听命,地自相保”,强调修心与顺命相辅相成。
二、命理师的职业伦理:以劝善为使命
袁树珊将“劝勉”列为命理从业者的核心职业准则,要求命理师在解命时承担道德引导责任:
积极引导:发现求测者的命局缺陷时,需“鼓励他积极对待,劝他努力上进,让他看到光明的一面”。
济贫恤弱:对贫困者不仅免费算命,还应提供物质救济;即使其命局无好运,也需婉言劝慰,保留希望。
节义劝诫:提醒得志者“切勿抛弃贫贱时的朋友,不要抛弃糟糠之妻”,倡导重情重义的价值观。
三、人生境遇的应对策略:顺应人,自强不息
针对不同人生阶段,袁树珊提出具体劝诫:
逆境警示:对失业者强调“求人不如求己,能屈始可能伸”,鼓励从事做起,自立奋斗。
顺境提醒:对走好运者警示“注意节俭,以防备以后的坏运”,避免因挥霍致祸。
处世原则:主张“修心养性,以仁道为本”,通过“存忠孝心、行仁义事”积累福报。
四、命理的终极价值:知命立命,超越吉凶
袁树珊批判将命理视为“定数枷锁”的消极态度,强调其本质是“知命立命之学”:
认知转化:通过命理分析洞察自身性格与潜能,如“正官格贵在持中守正,七杀局成于制化得法”,将命运压力转化为成长动力。
行为指引:倡导“顺时,借地利,尽人事”,结合大运流年调整人生方向,而非被动接受命运。
境界提升:以“不为良相,必为良医”的济世精神,将命理应用于解决民生疾苦,实现社会价值。
五、因果实践:从心念到行为的具体要求
袁树珊将抽象的因果思想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规范:
言语规范:避免恶语伤人,因为“口为祸福之门”,善言可积累福德,恶言则招致灾殃。
日常修行:提倡“救困扶危胜如做斋醮”,强调实际善举比宗教仪式更能改变命运。
家庭责任:劝诫“子孙受余庆,祖宗延寿考”,主张通过孝顺父母、和睦家庭延续福报。
六、命理师的职业禁忌:六类人不可推算
为维护命理的严肃性和道德导向,袁树珊提出“六不卜”原则,拒绝为以下人群算命:
1. 傲慢无礼者:“因自己有钱,把别人都不放在眼里的人”。
2. 背信弃义者:“贪财而不讲义气的人”。
3. 品行不端者:“作风不正的人”。
4. 缺乏诚意者:“来算命时,言不由衷,试图玩玩的人”。
5. 盲目自信者:“只相信自己的能力,而不相信命的人”。
6. 信息不实者:“出生时刻不准确的人”。
总结:传统智慧的现代启示
袁树珊的“劝勉”思想突破了命理预测的工具属性,将其升华为融合哲学、伦理与实践的人生指南。
其核心在于:通过命理认知自我,以修心改变命运,用善行创造价值。
这种“命由心造,福自我求”的理念,既传承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下”的进取精神,又融入了佛家“因果业力”的敬畏意识,为现代人应对人生不确定性提供了智慧参考。
正如印光大师对《心命歌》的批注:“果能依之行,则命自我作,福自我求,造化之权不归于地鬼神矣”。
喜欢命理探源【译注】请大家收藏:(m.132xs.com)命理探源【译注】132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