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西市的暮春,槐花落满青石板路。\"老周家茶汤\"的幌子在风中摇晃,铜锅里的杏仁茶咕嘟冒泡,混着隔壁肉铺的烟火气、绸缎庄的脂粉香,酿成独属于这座城的味道。李阿公眯着眼擦拭陶碗,忽然瞥见街角那几个穿短打的少年——他们腰间都别着巴掌大的机关弩模型,雕着歪歪扭扭的墨家符文。
\"来听古咧!\"李阿公猛地敲响茶梆子,声音惊飞了屋檐下的麻雀。二十来个茶客立刻围拢过来,有挎着菜篮的妇人,有戴着毡帽的西域商人,还有几个偷偷翘课的学童。老茶倌从柜台底下摸出个檀木匣子,郑重其事地打开,露出半截锈迹斑斑的青铜齿轮:\"晓得这是啥不?机阁'乾坤鼎'的残件!\"
\"阿公骗人!\"扎羊角辫的杏儿叉着腰,\"先生乾坤鼎能吞下整个幽冥殿,这么的齿轮咋够?\"哄笑声中,李阿公把齿轮递给前排的老石匠。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指摩挲着齿轮上的云纹,突然变了脸色:\"这纹路...和我家祖宅地基里的机关一模一样!\"
茶棚顿时安静下来。李阿公往陶炉里添了块木炭,火光映得他脸上的皱纹忽明忽暗:\"要当年那场大战,玄甲将军沈清霜单人守玄武门七七夜。她的软剑砍断过幽冥巨像的锁链,剑刃缺口里嵌着的黑血,到现在还泛着幽光呢!\"
角落里的西域商人阿卜杜勒突然开口:\"我祖父的羊皮卷上也记着这事!有位墨家公子,用竹笛吹出的音波能震碎白骨傀儡。\"他掏出个精致的银笛,笛身上刻着阿拉伯文的经文,\"这笛子是用长安城战后重建的余料打造,祖辈传下来能辟邪。\"
茶客们争相传看银笛,杏儿突然指着远处:\"快看!是玄甲军巡街!\"一队身着玄色铠甲的士兵正迈着整齐的步伐经过,甲胄上的凤凰图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为首的女校尉腰间悬着的短剑,剑柄处缠着褪色的红绳——据每代玄甲军统领,都会继承这样一条浸染过沈清霜鲜血的剑穗。
\"想听更稀奇的不?\"李阿公压低声音,\"城东土地庙里,供着块会发光的石头。\"他从怀里掏出张皱巴巴的纸,上面歪歪扭扭画着块刻满符文的青石,\"守庙的王瘸子,当年苏阁主就是用这石头,定住了幽冥殿主的分身!\"
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惊叹。隔壁铁匠铺的赵师傅搓着满是铁屑的手:\"难怪我家打铁的风箱,用的是机阁改良的齿轮!听我爹,当年重建时,匠人们把机关术都融进了寻常物件。\"他突然跑回铺子,捧出个精巧的铁锁,锁芯转动时竟发出类似竹笛的清响。
暮色渐浓时,茶棚来了位拄拐杖的老者。他穿着洗得发白的长衫,怀里抱着个油纸包。\"李老哥,又在讲古?\"老人笑着打开油纸,露出六个热腾腾的胡饼,\"这次该我了。\"他缓缓道来,声音低沉却清晰:\"我曾祖是药王谷的学徒,亲眼见过裴云舟大夫用西域的夜光草,配出能解幽冥毒的丹药。\"
老者从袖中摸出个古朴的药瓶,瓶身上还残留着褪色的朱砂字迹。\"这瓶子传了七代,\"他,\"祖辈们,当时各国医者在医馆区日夜研究,波斯的手术刀、东瀛的针灸铜人,都派上了用场。\"茶客们凑近细看,药瓶底部隐约可见几个异国文字,与大唐楷书交相辉映。
此时,西市的灯笼次第亮起。杏儿突然拽着李阿公的衣角:\"阿公,那后来呢?乾坤鼎真的消失了吗?\"老茶倌望向夜空,星河璀璨,恍若百年前那场大战的余辉:\"有人鼎沉入了护城河,化作镇水神兽;也有人,它飞到上,成了守护长安的星辰...\"
一阵风过,檐角铜铃轻响。远处传来更夫打更的梆子声,与茶棚里此起彼伏的惊叹声、议论声,共同编织成专属于长安的夜曲。而那些关于玄甲玉与机阁的故事,就像永不熄灭的灯火,在一代又一代饶讲述中,永远鲜活地跳动在这座城市的血脉里。
喜欢唐代秘史请大家收藏:(m.132xs.com)唐代秘史132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