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的马车骨碌碌地碾过润州的青石板路,车轮声有节奏地敲击着他的心房,一下一下,催生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期待。
裴行俭见太子殿下心情不错,也跟着松了口气。
他知道这位年轻的储君,心思深沉似海,喜怒不形于色,能让他露出这般轻松的神情,定是遇到了什么值得高心事情。
殊不知,此刻李承乾的心中,正上演着一场“头脑风暴”。
什么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什么叫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
沈六郎和那些孩子们,简直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这要是搁在现代,妥妥的“草根创业明星”啊!
“回去就拟旨,废除炭工学堂的‘籍贯准入制’,再设‘游学匠生’名额千名,面向全国!”李承乾的声音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海南岛上,贺兰楚站在礁石上,感受着海风带来的咸湿气息。
她望着那片无垠的蓝色,仿佛看到了无数的可能性。
“原来最亮的星,是从泥里长出来的……”她喃喃自语,手中的铜牌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而就在李承乾和贺兰楚各自心怀希望的时候,一场属于孩子们的“革命”,正在江淮大地上悄然酝酿。
扬州城外,一处废弃的窑厂。
残破的砖窑,倒塌的烟囱,无不诉着岁月的痕迹。
这里原本是官府的产业,后来因为经营不善而废弃,如今却成了十几个孩子的秘密基地。
沈六郎站在一块高高的砖堆上,清澈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
这些孩子,都来自江淮一带不同的村落,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助燃队”的成员。
“各位兄弟姐妹,今把大家伙儿召集过来,是有一件重要的事儿要商量。”沈六郎的声音稚嫩,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这段时间,咱们各自为战,虽然也帮了不少乡亲,但是力量太分散了。我想着,咱们是不是应该 (团结)一下,劲儿往一处使?”
台下立刻响起一片附和声。
“六郎哥得对!咱们人多力量大,(团结)起来,谁也不敢欺负咱们!”
“就是就是!上次王麻子家的烟囱堵了,咱们几家一起上,半就给他搞定了!要是只有一家,估计得弄一!”
“那咱们咋个团结)法?”一个皮肤黝黑的男孩问道。
沈六郎咧嘴一笑,露出了两颗缺牙:“规矩!咱们得定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接下来的时间里,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起来。
他们没有桌椅,就坐在砖堆上,你一言我一语,争得面红耳赤。
最终,他们敲定了三条规矩:
一、不收穷人家一文钱!
二、不碰官家一根烟囱!
三、遇欺压,必联援!
这三条规矩,简单粗暴,却掷地有声,代表着孩子们最朴素的正义福
有了规矩,还得有凭证。
沈六郎找来一块炭块,在窑厂的墙上写下了《童规八条》,字迹歪歪扭扭,却充满了力量。
随后,他又找来一些碎陶片,用炭块在上面刻下简单的图案,作为“火契”。
“以后,谁要是拿着咱们的火契,那就是咱们的兄弟姐妹!谁要是敢欺负他们,咱们就跟他拼了!”沈六郎挥舞着手中的陶片,大声道。
孩子们也跟着挥舞着手中的“火契”,齐声呐喊,声音响彻整个窑厂。
这一,被后世的历史学家称为“江淮火种日”。
韦绶听闻了“火会”的消息,立刻意识到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她亲自前往窑厂,找到了沈六郎。
“六郎,你们的‘火契’很有意思。不如这样,你们把‘火契’纳入我们蓝焰商会的认证体系,我们来统一管理,给你们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怎么样?”韦绶循循善诱地道。
沈六郎摇了摇头:“韦掌柜,谢谢你的好意。但是,我们不是商队,是帮人烧暖的。”
韦绶碰了个软钉子,心中有些不悦,但脸上却没有表现出来。
她知道,这些孩子的心思单纯,想要让他们乖乖听话,还需要慢慢来。
“没关系,你们可以再考虑考虑。”韦绶笑着道,随后带着手下离开了窑厂。
返程的马车上,韦绶的脸色沉了下来。
“去,给我把这些助燃队的活动轨迹都记录下来,我要绘制一张‘少年匠络图’。”韦绶冷声道。
她要将这些星星之火,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郑
与此同时,阿侬从岭南寄来一封信,提醒韦绶:“火若绑绳,早晚熄灭。”
李承乾在民生司的衙房里,看着手中的《江淮民报》,眉头紧锁。
“火契”的事情,引起了他的注意。
“裴行俭,你去查一下,是谁在背后授意这些孩子搞什么‘火契’?”李承乾问道。
裴行俭拱手道:“殿下,已经查过了。这些孩子都是自发组织的,没有任何人在背后指使。而且,他们连个正式的名册都没樱”
李承乾沉吟良久,心中却更加不安。
“自发组织?连名册都没有?”李承乾喃喃自语,“这才是最可怕的……”
他突然想起了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传令下去,民生司印制一千枚空白‘民助火牌’,不编号、不限地,凡经村民联署认可者,皆可申领。并在火牌上附注:‘持此牌者,非官非役,乃民之所停’”李承乾道。
他要给这些星星之火,一个合法的身份,让他们自由地燃烧。
长安西市,周哑子的铁匠铺里。
他听了南方童团的事情,心中激动不已。
他连夜用铁皮敲出一套微型鼓风装置,托商旅送往扬州。
扬州城外,窑厂里。
沈六郎收到了周哑子送来的“礼物”。
他心翼翼地拆开包裹,看着眼前这个精巧的鼓风装置,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好东西!有了这个,咱们就能更好地帮乡亲们烧暖了!”沈六郎道。
他立刻动手,将鼓风装置改造成一个可以背负的“行炉包”,专供山区流动助燃队使用。
他在包带上烙下了一个新的“火契”图案:一只手托举着火焰,下方写着三个字——“自己来”。
这三个字,代表着孩子们最纯粹的信念。
夜幕降临,沈六郎背着“行炉包”,走在回家的路上。
他抬头看着上的星星,心中充满了希望。
就在这时,几个穿着衙役服装的人,拦住了他的去路。
“站住!你们是干什么的?‘火契’呢?拿出来!”
夜幕下的扬州,本该是万俱寂,此刻却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宁静。
几个狗腿子模样的衙役,手持火把,凶神恶煞地踹开一户人家的木门。
“搜!都给我搜仔细了!看看有没有什么‘火契’!”
沈六郎背着行炉包,还没走到家门口,就远远地听到了这嘈杂的声音。
他心中一凛,知道事情不妙,撒腿就往城隍庙的方向跑。
城隍庙前,早已聚集了一群孩子。
他们人手一盏用蓝焰商会特制燃料点亮的灯笼,幽蓝色的光芒在夜空中摇曳,宛如一颗颗希望的火种。
“六郎哥,咱们怎么办?”一个孩子焦急地问道。
“还能怎么办?唱!”沈六郎深吸一口气,清澈的嗓音在夜空中响起:“你不认我火,我也不靠你锅;风吹自家柴,照样暖阿婆!”
孩子们齐声合唱,稚嫩的童音,却充满了力量。
歌声惊动了四邻,百姓们纷纷打开家门,点亮灯火,汇聚成一片温暖的光海。
为首的衙役头目见状,顿时傻眼了。
这…这还怎么抓?
“反了,反了,都反了!”他气急败坏地吼道,却不敢贸然上前。
与此同时,远在长安的御书房内。
李承乾放下手中的《火牌发放明细》,嘴角微微上扬,拿起朱笔,轻轻划去了“监管”一栏,改为“备案即可”。
“殿下,柳大人求见。”门外传来太监尖细的声音。
李承乾抬起头,“宣。”他倒要看看,这柳奭,又想整什么幺蛾子...
喜欢大唐:全能太子,李二直呼内行请大家收藏:(m.132xs.com)大唐:全能太子,李二直呼内行132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