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木镇的炊烟重新在晨雾中升起时,李铁军正蹲在新搭的铁匠铺前,看着王师傅用系统新解锁的“淬火工艺”锻造锄头。通红的铁块浸入冷水,发出“滋啦”的声响,腾起的白雾里,能看见远处田埂上村民们弯腰插秧的身影——那是他们用系统造的木犁翻耕的土地,黑土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
“铁同志,这锄头真顶用!”一个光膀子的汉子扛着农具走过,露出的胳膊上还留着战斗时的伤疤,“往年插一亩地得耗大半,现在有这家伙事儿,晌午前就能干完!”
李铁军笑着点头,目光却越过田埂,望向村口那棵被炮弹炸断半截的老槐树。树干上新刻了行字:“民国三十四年五月,桐木镇重生”,是青写的,笔锋还带着少女的娟秀,却透着股不服输的硬气。
然而这份安宁没能持续太久。初秋的一个傍晚,两个穿着破军装的陌生萨跌撞撞跑进镇,其中一个捂着流血的大腿,另一个举着张皱巴巴的纸,声音嘶哑地喊:“李队长!北平……北平那边传来的急报!”
李铁军展开纸时,手指抑制不住地颤抖。上面的字迹潦草却刺眼:“日寇投降,然美军仁川登陆,朝鲜战事起,中央号召志愿军入朝作战……”
“朝鲜?”青凑过来看,眉头拧成个结,“那不是咱们的地盘,为啥要去?”
李铁军没话,他想起系统昨夜突然弹出的新界面——不再是武器图纸,而是一张标注着“鸭绿江”的地图,旁边写着一行字:【新任务:传承抗战精神,守护和平火种】。他摸了摸腰间的召唤器,金属外壳在暮色中泛着冷光,像极帘年在长白山雪地里摸到的冰碴。
“因为唇亡齿寒。”李铁军把纸折好塞进怀里,转身对聚拢过来的村民们,“当年鬼子占了东北,咱们没一个人能独善其身。现在豺狼又要咬到邻居家,咱们不能看着。”
当晚,镇口的老槐树下燃起了篝火。李铁军站在火光中,看着眼前一张张熟悉的脸——有扛过枪的抗联老兵,有被救过的村民,还有像王那样跟着队伍长大的半大孩子。
“想去的,今晚收拾东西,明一早出发。”他的声音被风吹得有些散,“保家卫国,在哪都是一个理。”
没人话,只有火苗“噼啪”作响。最先站起来的是王师傅,他把打铁的锤子往地上一顿:“我去!当年你们护着桐木镇,现在该我护着你们了!”他的徒孙,那个总爱偷偷摸步枪的半大孩子,也跟着站起来,手里还攥着把系统造的短刀。
青默默地往背包里塞急救包,她的医药箱上还贴着桐木镇孩子们画的红星。李铁军走过去时,看见她在偷偷抹眼泪。
“舍不得?”
“不是。”青把药箱背好,抬头时眼里闪着光,“就是想起王大娘的,她孙子满月那,你要让孩子能安安稳稳长大。现在咱们去朝鲜,不就是为了这话吗?”
队伍出发那,桐木镇的人几乎都来送行了。王大娘往李铁军包里塞了十几个煮鸡蛋,鸡蛋上还画着歪歪扭扭的笑脸;那个光膀子的汉子扛来一捆新做的锄头:“等你们回来,咱们接着开荒!”
过鸭绿江时,江水冷得刺骨。李铁军望着对岸的黑夜,突然想起十年前在桐木镇仓库里,那个断腿的抗联战士的话:“打仗不是为了打赢,是为了让后代不用再打。”
志愿军的营地比想象中更艰苦。没有系统里的“能量护盾”,他们就用冻土堆掩体;没有先进的武器,就靠夜袭和坑道战。李铁军把系统解锁的“地雷改良图纸”教给工兵连,那些用罐头盒和炸药做的“土疙瘩”,在云山战役里炸得美军坦克晕头转向。
青成了卫生员里的“神手”,她用系统奖励的“止血凝胶”救了不知多少人。有次在坑道里,她给一个炸伤腿的战士包扎,对方哭着要回家,她就掏出桐木镇孩子们寄来的画:“你看,这是俺们镇的麦子,等胜利了,我请你吃新麦做的馒头。”
最惨烈的是上甘岭战役。李铁军的连队守在半山腰的坑道里,断水断粮整整七。他把最后半块压缩饼干递给通信员,自己靠嚼树皮充饥。夜里,他摸着召唤器,屏幕上跳出新的提示:【检测到宿主及战友的坚韧意志,解锁“坑道生存手册”】。手册里的“尿液过滤法”“弹药复装技巧”,全是用最朴素的文字写的,却救了全连的命。
反攻那,李铁军带头冲出坑道。美军的炮弹在身边炸开,他恍惚间看见青举着药箱跟在后面,像当年在桐木镇火场上那样,眼里只有伤员。他想起出发前王师傅的“护着你们”——此刻,他们正护着更多人。
战斗结束后,李铁军在一片废墟里捡到个日记本,是给牺牲的美军士兵写的。最后一页画着个歪歪扭扭的房子,旁边写着:“想回家”。他突然明白,战争里最该被憎恨的不是某个国家的人,而是战争本身。
回国那,火车路过鸭绿江,李铁军望着窗外的白山黑水,突然听见系统的提示音:【主线任务完成:抗战精神永不灭,和平火种已传递】。召唤器的屏幕上,桐木镇的老槐树旁,多了片金黄的麦田,田埂上站着个举着锄头的孩子,像极帘年那个攥着短刀的半大少年。
几年后,李铁军带着青回到桐木镇。王师傅的铁匠铺变成了农机站,那个半大孩子成了拖拉机手,田埂上跑着追蝴蝶的孩子,正是王大娘的曾孙。
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李铁军摸了摸怀里的召唤器,它早就不再发光,却像块暖玉,总在阴雨透出点温度。青指着远处新建的学校:“听了吗?咱们在朝鲜缴获的炮弹壳,被孩子们熔了,做了口钟,每上课前都敲。”
钟声响起时,李铁军突然笑了。他想起当年在长白山雪地里的呼哨,想起桐木镇火场上的呐喊,想起上甘岭坑道里的歌声——原来那些声音从未消失,只是变成了更温柔的模样,在和平的日子里,一圈圈荡开。
他知道,只要这钟声还在,只要田埂上还有奔跑的孩子,他们当年的牺牲,就永远值得。
喜欢时空营救:抗战奇兵请大家收藏:(m.132xs.com)时空营救:抗战奇兵132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