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末,荆江的水带着寒意,将“对峙”的僵局悄然化解——刘备的仁心怕累百姓,曹操的旧谊暂缓追兵,一退一进间,江陵成了曹操的囊中之物,却也给了刘备奔赴夏口、联结盟友的喘息之机。而江东的吴郡城内,吕莫言的挽留挡不住庞统的决绝,诸葛亮的舟楫已近码头,所有的命运丝线,都在长江的流转中,朝着“赤壁”这个节点缓缓收紧。
一、江陵抉择:玄德闻耗知危局 弃城携民奔夏口
江陵城内的州牧府,刘备正对着舆图出神,帐外突然传来赵云的脚步声——他刚从斥候口中得知曹操与吕子戎在江边对谈,且曹操已下令“延时三日进军江陵”的消息。
“主公!”赵云单膝跪地,语气急促,“斥候回报,曹操与子戎先生在江边相谈许久,虽未动手,却下令暂缓三日进军。但曹军主力已至荆江对岸,三日之后,必取江陵!”
刘备猛地抬头,眼中满是复杂——既为吕子戎的安危担忧,更为江陵的处境焦虑。此时他麾下兵力不足两万,百姓却有近十万,若死守江陵,一旦曹操攻城,百姓必遭屠戮;可若弃城,又舍不得府库中囤积的粮草。
“先生,你怎么看?”刘备转头问身旁的诸葛亮,语气带着求助。
诸葛亮羽扇轻摇,指着舆图上的“夏口”:“主公,江陵不可守。曹操势大,三日之后必至,我们兵力微薄,根本挡不住;且百姓随军,守城更是难上加难。不如弃江陵,携百姓奔赴夏口——刘琦公子在夏口有一万水军,且夏口临江靠险,易守难攻,更便于联络江东。至于江陵的粮草,可派云长将军率五百校刀手,连夜搬运部分,其余无法带走的,便一把火烧了,绝不能留给曹操!”
关羽上前躬身:“兄长放心,某定能办妥此事!”张飞也道:“俺愿率部断后,护着百姓和粮草撤退!”
刘备咬了咬牙,终于下定决心:“好!就依先生之计!子龙,你护着家眷和百姓先走;翼德断后;云长搬粮;我与先生断后协调!务必在三日之内,撤出江陵!”
次日清晨,江陵城门缓缓打开,刘备的队伍再次出发——前面是赵云护着的老弱妇孺,中间是关羽押阅粮草,后面是张飞的断后部队,刘备与诸葛亮骑着马,在队伍中段来回巡视,安抚受惊的百姓。“父老乡亲们,江陵不可守,我们去夏口找刘琦公子,那里安全,且有饭吃!”
百姓们虽不舍江陵的家,却也知曹操的铁蹄无情,纷纷跟着队伍前校路过江边时,刘备望着荆江对岸的曹军旗帜,心中默念:“子戎,若你尚在,定要保重。待我联吴抗曹成功,定要寻到你!”
二、孟德入荆:蔡瑁献媚练水师 孟德疑忌藏心机
刘备的队伍撤离江陵的次日,曹操便率大军入城。荆江的码头边,蔡瑁、张允早已率荆州降将列队迎接,两人穿着崭新的铠甲,脸上堆着谄媚的笑——他们深知,想要在曹营立足,必须拿出“投效”的诚意。
“丞相驾临江陵,荆北百姓无不欢欣鼓舞!”蔡瑁上前躬身,递上一份水师名册,“末将已将荆州水师的名册整理完毕,共有战船三百艘,水兵一万五千人,皆已在码头待命,恳请丞相检阅!”
曹操翻身下马,接过名册,目光扫过,却没露出丝毫笑意。他知道蔡瑁是“见风使舵”之辈,当年能叛刘表降曹,日后也可能叛曹投敌,只是眼下正是用人之际,不得不倚重他训练水师。“德珪有心了。即日起,你与张允任水师都督,负责训练荆州水师,务必在一月之内,让他们与我北方水军磨合完毕,随我顺江而下,讨伐江东!”
“遵令!”蔡瑁、张允连忙领命,心中却暗自窃喜——只要掌握了水师,在曹营的地位便稳了。
当日下午,江陵码头便响起了操练的号角。蔡瑁站在主舰上,手持令旗,指挥战船列阵:“左队齐进!右队迂回!炮队准备!”荆州水师的士兵们划着船桨,战船在江面上穿梭,虽动作略显生疏,却也有几分气势。张允则在岸边训练新兵,教他们如何使用弓弩、投掷火油瓶(武侠设定中曹军水师的特殊武器)。
曹操站在码头的高台上,看着操练的水师,眉头却微微皱起——他注意到,荆州水师的士兵们虽听从指挥,眼神里却透着疏离,显然对“降曹”仍有抵触。“许褚,”他低声对身旁的许褚道,“你派些亲信混入水师,监视蔡瑁、张允的动向。这两人不可全信,若有异动,立刻禀报。”
许褚躬身领命:“诺!”曹操望着滔滔江水,心中暗忖:若能收服荆州水师,再拿下江东,下便指日可待。只是吕子戎的下落始终是个谜——那个江滩上的背影,到底是生是死?若他还活着,会不会再助刘备?
三、吴郡劝留:莫言苦劝挽凤雏 士元心冷辞江东
就在曹操操练水师的同时,江东吴郡的吕府内,吕莫言正握着庞统的手,语气恳切:“士元,你再考虑考虑!曹操大军压境,江东正是用人之际,主公虽此前有失察之处,却也非昏庸之主。你若留下,我愿在主公面前力荐你为参军,与我一同辅佐公瑾都督,共抗曹操,何愁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
庞统坐在案前,面前摆着收拾好的行囊,里面只有几件换洗衣物和一卷兵法竹简。他摇了摇头,眼神里满是失望:“莫言,我非不愿留,而是不能留。孙权既以貌取人,便难真正识才——前日我献‘三路取江夏’之策,他因我貌丑而敷衍;今日诸葛亮来联吴,他定会倚重孔明与公瑾,我若留下,不过是个可有可无的陪衬,与其如此,不如暂隐山林,待明主再出。”
“可……可刘备那边,诸葛亮已去,你若此时投奔,未必能胜过孔明啊!”吕莫言急道,“江东有公瑾,有我,还有鲁肃,我们都知你之才,定能为你争取机会!”
“正是因为有公瑾和你,我才更要走。”庞统苦笑,“公瑾善水战,你善谋划,鲁肃善协调,江东的抗曹布局已稳,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何况,我与孔明虽未谋面,却知其大才,若我此时去夏口投奔刘备,恐落得‘争功’之名,反倒不美。”
他起身拍了拍吕莫言的肩:“莫言,你我相识一场,我知你真心待我。但我庞统的才华,不愿屈居人下,更不愿依附于‘以貌取人’之主。待日后下局势明朗,若有真正识才的明主相邀,我自会出山。”
吕莫言看着庞统决绝的眼神,知道再劝无益,只能叹了口气:“罢了,士元,我不拦你。这是我积攒的五十两银子,你带上,路上用;还有这封推荐信,若你日后想投刘备,可凭此信见他。”
庞统接过银子和信,躬身行礼:“多谢莫言,大恩不言谢。后会有期!”
四、营门偶遇:士元观辩识孔明 决然归隐卧龙山
庞统背着行囊,走出吕府,刚到吴郡的军营门口,就听到一阵争论声——正是诸葛亮与张昭、虞翻等文臣的辩驳。他停下脚步,躲在树后,静静聆听。
当听到诸葛亮以“弃民非仁”驳斥张昭的“败逃之论”,以“曹军三弱”(北兵不习水战、荆兵军心不稳、粮草难继)回应虞翻的“势大之疑”时,庞统眼中闪过一丝赞赏——这诸葛亮的见识,果然与自己不相上下,且言辞犀利,逻辑缜密,绝非寻常谋士可比。
“原来这便是卧龙先生。”庞统喃喃自语,心中更觉自己的决定没错。诸葛亮已能独当一面,且与江东核心层(周瑜、鲁肃)契合,自己若留下,确实难有施展空间;若去夏口,刘备刚得孔明,也未必会立刻重用他这个“后来者”。
这时,旁边两个江东士兵的对话传入他耳中:“这诸葛先生真厉害,几句话就把张昭先生他们得哑口无言!”“是啊,听主公已让鲁大人去请周都督回来,看样子是要联刘抗曹了!”
庞统闻言,不再犹豫,转身朝着吴郡城外走去。他没有选择往夏口的方向,而是拐进了通往“卧龙山”的路——那里是他早选好的归隐之地,山中有一处废弃的道观,正好可以安身。
走了约莫半个时辰,卧龙山地界已近。他回头望了一眼吴郡的方向,只见一艘快船正停靠在码头,船头立着一个手持羽扇的身影——正是诸葛亮,显然是刚与江东文臣辩驳完毕,准备去见孙权。庞统笑了笑,转身走进山林:“孔明先生,抗曹之事,便托付于你了。待他日我出山时,再与你一较高下。”
山林中的雾气渐渐升起,将他的身影吞没,只留下一串浅浅的脚印,很快又被落叶覆盖。
五、江舟赴会:孔明见肃商联盟 鲁肃引路见孙权
吴郡码头,诸葛亮刚结束与文臣的辩驳,鲁肃便快步迎了上来:“诸葛先生,刚才的话我都听到了,先生高见,佩服佩服!主公已在议事厅等候,我这就带您过去。”
诸葛亮笑着拱手:“子敬先生客气了,亮不过是据实而言。江东若想抗曹,唯有与我主联盟,别无他法。”
两人并肩往议事厅走去,鲁肃边走边道:“先生放心,主公虽有犹豫,却也知曹操的威胁。只是文臣中仍有少数人主张议和,且主公担心联盟后刘备会独占荆州,需先生在主公面前打消此顾虑。”
“这是自然。”诸葛亮点头,“亮已备好辞——战后荆州可由刘琦公子驻守荆北,江东取荆南四郡,我主驻守夏口,互为犄角,既公平又稳固,想必主公能接受。”
话间,两人已到议事厅外。刚要进门,就看到吕莫言匆匆赶来,他对着诸葛亮拱手道:“诸葛先生,久仰大名!莫言是鲁肃先生的好友,也是坚定的抗曹派,定能助先生促成联盟!”
诸葛亮认出吕莫言——此前听吕子戎提过,他是子戎在江东的好友,当即回礼:“莫言之名,亮亦有耳闻。有先生相助,联盟之事定能顺遂。”
三人一同走进议事厅,孙权已端坐主位,见诸葛亮进来,当即起身:“诸葛先生远道而来,辛苦了。关于联吴抗曹之事,孤想听先生细利弊。”
诸葛亮上前一步,羽扇轻摇,将“曹军之弱”“联盟之利”“战后之约”一一详述,言辞恳切,逻辑清晰。孙权听得频频点头,看向鲁肃与吕莫言:“子敬、莫言,你们觉得孔明先生的提议如何?”
鲁肃与吕莫言齐声应道:“主公,诸葛先生所言极是,联盟势在必行!”
孙权沉吟片刻,终于拍案:“好!孤意已决,联刘抗曹!只是具体的兵力部署、粮草调配,还需等公瑾回来再议。子敬,你先陪诸葛先生歇息;莫言,你去柴桑,速召公瑾回吴郡!”
六、水师操练:蔡瑁弄权藏私心 孟德暗遣细作监
江陵的水师码头,蔡瑁正站在主舰上,对张允发号施令:“让荆州水师的士兵多练‘火攻之术’,少练‘水战列阵’——曹操不懂水师,只要我们把表面功夫做足,他定不会怀疑。”
张允有些犹豫:“德珪,这样不妥吧?若真与江东水师交战,只练火攻,恐难取胜。”
“取胜?”蔡瑁冷笑一声,压低声音,“我们降曹不过是权宜之计。曹操多疑,若我们真帮他拿下江东,日后必遭鸟尽弓藏之祸;若战败,他定会迁怒于我们。不如表面应付,暗中保存荆州水师的实力,待日后局势有变,再另寻靠山。”
张允恍然大悟,连忙点头:“还是德珪想得周全!”
两人却不知,他们的对话已被藏在桅杆后的曹军细作听得一清二楚。细作是许褚派来的亲信,擅长轻身术(武侠设定),早已潜伏在水师中多日。待蔡瑁、张允离开后,细作悄然跃下战船,借着芦苇荡的掩护,快步往曹操的相府奔去。
相府内,曹操正与程昱商议南征计划,细作推门而入,将蔡瑁、张允的密谋一一禀报。曹操听完,脸色阴沉得可怕,手中的茶杯重重砸在案上:“好个蔡瑁!竟敢阳奉阴违!若不是早有防备,险些被这匹夫误了大事!”
程昱连忙道:“丞相息怒。蔡瑁虽有私心,却也不敢公然反曹,不如暂时不动他,仍让他训练水师,待南征结束,再处置不迟。眼下正是用人之际,若换帅,恐动摇水师军心。”
曹操深吸一口气,压下怒火:“仲德得对。传我令,让细作继续监视蔡瑁、张允,若有异动,立刻禀报;同时让张辽从北方水军抽调五千精锐,混入荆州水师,暗中掌握指挥权,绝不能让蔡瑁独掌水师!”
细作领命而去,曹操望着窗外的江陵城,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他容不得任何人在他眼皮底下搞动作,蔡瑁若识相,还能留条性命;若不识相,他不介意让荆州水师换个都督。
(旁白):刘备的船队已过荆江,夏口的轮廓在雾中显现;曹操的水师仍在操练,却不知暗处的细作已织好监视的网;江东的议事厅里,联媚种子已埋下,只待周瑜归来便破土而出;而卧龙山的道观中,庞统正展开竹简,在青灯之下批注兵法。长江的水依旧东流,却已载不动乱世的愁——赤壁的烽火,已在江风的吹拂下,越来越近。
接下来,周瑜返回吴郡后,会如何制定抗曹战术?刘备抵达夏口后,如何与刘琦汇合整军?曹操得知吴蜀联盟,会加速南征步伐吗?潜伏在水师中的细作,又会传出怎样的情报?这些疑问,都将在“公瑾定计”“联军集结”“孟德南征”“赤壁前夕”的故事里一一揭晓——而“三分下”的终局,也将在赤壁的火光中,初现端倪。
喜欢梦动三国请大家收藏:(m.132xs.com)梦动三国132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