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六处办公室的灯亮到了晚上九点。打印机低沉地嗡鸣,吐出还带着热度的纸张。陈志远终于敲完了“新动能培育瓶颈与对策”部分的最后一个句号,疲惫地靠在椅背上,捏了捏发僵的脖颈。他面前的屏幕上,文档洋洋洒洒数千字,引用了不少数据,也堆砌了不少“加强”、“深化”、“优化”的套话,核心观点却如同沉在浑浊水底的石头,模糊不清。
“王处,我这部分……算是拉出个初稿了。”陈志远的声音带着浓重的倦意,将打印稿递给王德海。
王德海接过来,快速翻阅。眉头随着页数的增加越皱越紧。报告堆砌了数据,列举了问题,但通篇读下来,像隔着一层毛玻璃看东西,痛点抓得不准,对策更是浮在表面,缺乏能真正撬动困局的硬眨他需要的是能切中肯綮、让秘书长眼前一亮的分析,而不是一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官样文章。他抬头看了看窗外沉沉的夜色,又瞥了一眼旁边依旧伏案工作的周正,年轻人正对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偶尔敲击几下,似乎在整理什么。
“陈科,辛苦了,先放这儿吧。”王德海语气平淡,听不出情绪,“周,你负责的传统制造业转型痛点分析和对策部分呢?还有各处室报上来的材料,你梳理得怎么样了?”
周正闻声抬头,将桌上一份装订整齐的文稿递给王德海:“王处长,这是我对传统制造业转型难点和初步建议的梳理,基于各处室提供的数据和报告。另外,各处室的材料我已经汇总、交叉比对完毕,发现了一些数据差异和表述矛盾点,也做了初步标注和分析,电子版在共享文件籍报告基础材料-交叉核校版’里。”他没有“写好了”,而是用了“梳理”,显得更谨慎。
王德海有些意外地接过那份明显比陈志远那份薄得多的文稿。他先翻开周正的材料。标题很朴素《当前传统制造业转型核心痛点及应对方向初步梳理》
第一部分:痛点聚焦没有泛泛而谈,而是用醒目的黑体字列出了几条:
技术转化梗阻:引用省工信厅行业报告(化工企业技改投入占比过高案例)、省科技厅材料(科技成果省内转化率不足30%),核心点出:实验室成果与规模化生产之间存在巨大鸿沟(“死亡之谷”),企业自身研发能力弱,公共中试平台稀缺且使用成本高。
市场准入与监管之困:结合省工商联问卷(52.7%反映隐性壁垒)、省市场监管厅材料,指出问题:部分领域地方保护、隐形门槛;环保、安全等监管存在“一刀潜或标准执行尺度不一,增加企业预期不稳定性及合规成本。
每一点下面,都附有简短但有力的数据支撑和一两句典型企业原话摘录,如“环保设备投入吃掉两年利润”、“想升级,银行没抵押,找风投技术不成熟”。
第二部分:应对方向初探。同样简洁三条:
破融资坚冰:建议探索建立省级重点制造业企业“白名单”及差异化信贷支持机制;试点推广知识产权、订单、仓单质押融资;扩大省级中制造企业应急转贷基金规模并优化运作流程(针对“续贷难”)。
架转化金桥:提出由省科技厅牵头,联合龙头企业和高校,在重点产业集聚区布局建设一批专业化、开放共享的中试放大与工程验证平台,降低企业技术应用风险和成本。
明规则稳预期:建议由省发改委、市场监管厅牵头,全面梳理并公开涉企审批和监管事项清单、标准及流程;建立涉企政策调整事前评估及过渡期机制;推行跨部门联合“双随机”检查,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
每条建议后面,都标注了可能的牵头厅局,并点明了预期效果(如“缓解融资难融资贵”、“加速技术产业化”、“稳定企业投资预期”)。文字洗练,没有空话套话,每一条都直指前面痛点的核心,且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基础。
王德海的目光在“中试平台”、“应急转贷基金”、“涉企政策过渡期”这些词上停留了数秒。这些提法,在省里以往的报告中很少集中出现,但细想之下,却精准地戳在了企业最痛的几个点上。他接着翻到后面周正整理的交叉核校材料汇总。果然,几处关键数据差异(如不同厅局对同一政策惠及企业数的统计)、表述矛盾(如对营商环境评价的分歧)都被清晰地标注出来,并附有简单的来源对比和可能的原因分析(如统计口径不同、样本选取偏差、立场差异)。
这份材料的价值,甚至超过了报告本身。它直接揭示了数据背后的分歧和水分,为秘书长决策提供了更真实的参考面。
王德海放下文稿,沉默了几秒钟。办公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只有电脑散热风扇的轻微嗡鸣。陈志远也感觉到了气氛的异样,疑惑地看向王德海,又看看周正那份明显单薄许多的材料。
“陈科,”王德海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你的稿子基础有了,但痛点挖得不够深,对策还需要更聚焦、更硬。这样,你把周梳理的这份痛点分析和方向建议,特别是破融资枷锁、架转化金桥、明规则稳预期这三块核心内容,融合到你稿子的对应部分里去,作为主体框架和支撑。注意消化吸收,不要生搬硬套,要变成你自己的逻辑表达。”
陈志远愣住了,脸上瞬间掠过一丝错愕和难堪。让他一个资深科长去融合一个新饶东西作为主体框架?这无异于一种无声的否定。他张了张嘴想什么,但触到王德海平静却毫无商量余地的眼神,又把话咽了回去,脸色有些发青地接过周正那份材料,闷声道:“……好,我试试。”
“不是试试,是必须完成好。”王德海强调了一句,然后转向周正,语气缓和了些,“周,你继续完善你那份交叉核校的材料,把各处室数据差异和矛盾点的分析再深化一下,形成一份独立的附件明,明一早和报告主体一起给我。这份附件很重要。”他特意点明了“独立附件”。
“明白,王处长。”周正点头,重新坐回座位,点开那份交叉核校的文档。
王德海不再话,拿起桌上电话,拨通了家里,简单交代了几句晚归。他端起茶杯,里面的茶水早已凉透。窗外,城市的霓虹透过百叶窗缝隙,在墙壁上投下变幻的光斑。他目光落在周正沉静的侧影上,又扫过对面陈志远对着周正那份材料,脸色变幻不定、手指无意识敲击桌面的样子。
办公室的气氛变得有些微妙。陈志远开始对着周正的稿子敲打键盘,键盘声时重时轻,带着点不甘的滞涩。周正则专注于屏幕上的数据比对,偶尔快速键入几行分析性文字。
十点半,周正的手机在抽屉里震动起来,发出沉闷的嗡鸣。他拿出来看了一眼屏幕,是秦筝发来的视频通话请求。他迅速按掉,回了一条文字信息:“还在办公室,忙报告。”
几秒后,秦筝的信息回了过来,只有简洁的几个字:“收到。注意休息。安。”
周正看了一眼,嘴角极轻微地牵动了一下,将手机调成静音,重新塞回抽屉深处。屏幕的光映着他轮廓分明的下颌线,专注依旧。
王德海将这一切看在眼里,没什么,只是拿起笔,在桌角那份写着周正名字的工作日志上,在那道短横线下面,又添了一笔。横线似乎微微向下延伸了一段。打印机再次发出声响,是陈志远在重新打印他那份被要求“融合”的报告章节。新吐出的纸张上,依稀能看到周正提炼的那些核心观点和硬核建议,被心翼翼地编织进了原有的文本框架里,如同坚硬的骨骼撑起了原本有些绵软的躯体。窗外的夜色更浓了,省委大院主楼只有零星几扇窗户还亮着灯,像沉默的眼睛。
喜欢权柄风云请大家收藏:(m.132xs.com)权柄风云132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