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艺听着,仿佛能看到好友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目光坚定的样子。
90年代的警校,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纪律严明,训练艰苦,却也锻造着未来共和国卫士的忠诚与担当。
周漾的父亲,那位从军队转业到地方公安系统的长辈,以他特有的方式认可着女儿的选择。晓艺为好友感到骄傲,也深知她选择的是一条多么需要勇气和信念的道路。
挂了周漾的电话,晓艺又给家里打了过去。
听到父母熟悉的声音,她细细地讲述了军训的趣事,食堂的火锅,有趣的室友,还有已经开始的专业课。
刘爸爸刘妈妈在电话那头听得津津有味,叮嘱她注意身体,好好学习,和同学好好相处。家常的唠叨,却让她倍感温暖。
当然,她也没有忘记给洛锦川发短信。北京的夜晚,波士顿的清晨,电波跨越太平洋,传递着细碎的日常。
“今播音课,老师夸我音色有辨识度了。”
“刚读完拉扎斯菲尔德的那本《人民的选择》,有点深奥,但很有意思。”
“仙亚从家里寄来了超好吃的葡萄干,给你留了一包,等你回来吃。”
洛锦川的回复往往简洁,却总能切中要害,有时是专业上的建议,有时是简单的“很好”或“想你”。
大学生活步入正轨,刘晓艺也开始物色社团。
校园里海报琳琅满目,“校园之声”广播站、“新传”通讯社、戏剧社、辩论队……她知道,参与社团不仅能丰富经历、拓展人脉,更是拿到额外学分、提升综合能力的好途径。
她仔细研究着各个社团的介绍,心里初步有了几个选择。
站在大学第一个学期的中段,刘晓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
迷彩服下的汗水,食堂里的欢声笑语,图书馆的静谧,越洋短信的甜蜜,好友奋斗的激励,还有对专业知识孜孜不倦的渴求……这一切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她大学生活最初也是最坚实的底色。
北广的校园不算极大,却处处透着精致与用心,仿佛一块经过精心雕琢的璞玉,为这些未来的传媒人提供了一个既适宜钻研又激发灵感的环境。
红砖外墙的主教学楼爬满了苍翠的爬山虎,秋日里,叶片渐次染上红黄,风一吹过,便沙沙作响,仿佛在低语着知识的奥秘。
楼前是一片开阔的广场,常有学生在此练习发声、排演话剧,或是举着相机寻找角度。
刘晓艺最爱的是图书馆后那片的银杏林。入了秋,金黄的扇形叶片落满草地,铺就一条松软灿烂的地毯。
她常寻一个阳光晴好的午后,带着书本窝在林中的石凳上,耳边是风吹叶片的细碎声响和远处隐约传来的播音练习声,鼻尖是清冷的空气混合着书本的墨香,心境便格外沉静安宁。
湖畔的亭子则是另一个好去处,一池残荷别有风韵,水面倒映着光云影,适合背诵需要记忆的文稿或只是单纯地发呆放空。
她摊开崭新的日记本——之前那本写满少女心事与异国见闻的,已然留在了大西洋彼岸,成为了洛锦川珍藏的一部分。
新本的扉页上,她用工整的字迹写下了大学四年的初步规划:专业课平均分保持在90+,通过英语六级,争取一等奖学金;
大二前进入“校园之声”广播站核心组,至少参与制作一档有影响力的校园节目;辅修一门感兴趣的非专业课程(如心理学);保持阅读习惯,每月至少两本非专业书籍…
目标清晰,条理分明。她不再是那个懵懂茫然、被动接受命运安排的女孩。重活一世,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规划与执行力的重要性。
这种清醒的认知也体现在她的外在形象上。她和苏晴、仙亚、文静常常交流穿搭心得。
90年代末的北京,青春气息涌动,时尚潮流开始多元化。
她们会一起去秀水街或五道口淘换些性价比高的单品,学着用简单的白衬衫搭配高腰牛仔裤,用一条丝巾或一枚别致的胸针点缀出独特福
刘晓艺不是舍友中最明艳夺目的,但她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风格——清新、文艺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俏皮与韧劲,如同初春破土的新芽,充满生机与灵气。
她们也开始研究简单的妆容,粉底、口红、眉笔…并非为了浓妆艳抹,而是学习如何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优点,塑造干净、得体、自信的形象,这对于未来的传媒人而言,亦是一门无形的必修课。
看着镜中眼神明亮、发丝浓密润泽(她再也不会像前世那样因为焦虑和压力而掉发枯黄)、身姿逐渐挺拔的自己,晓艺时常有种恍如隔世之福
前世同一时间,她应该在那个普通大专里,读着会计专业,对未来一片迷茫,性格怯懦,像一株缺乏阳光雨露的植物,黯淡无光。
而今,她站在中国传媒界的顶尖学府,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掌控福
除了专业学习,她决意重拾那些曾被生活琐碎和工作压力碾碎的爱好。
首先是刺绣。方老师教她的底子还在,只是生疏了些。她翻出带来的针线布料,从最简单的手帕、杯垫开始练手,指尖的记忆慢慢苏醒。
渐渐地,她开始尝试更复杂的图案,将苏绣的细腻与一些现代设计结合,制作出独一无二的胸针、发带、甚至是巧玲珑的零钱包。
她把这些作品分赠给室友,她们都爱不释手。苏晴别着她绣的淡粉色山茶花胸针去上播音课,被老师询问在哪里买的;仙亚则喜欢那个带有维吾尔族特色纹样改良的钥匙扣。
甚至隔壁宿舍的同学也慕名而来,问她能不能帮忙绣个名字缩写或者图案在帆布包上,愿意付些材料费。
这给了刘晓艺启发。
她主动联系了方老师,汇报近况的同时,也询问是否有一些的、简单的绣品订单可以交给她来完成,既能练手,也能赚取一些零用钱。
方老师很是欣慰,果然寄来一些要求不高的手帕、扇面料子,并给予了细致的指点。一针一线穿梭间,不仅是技能的复苏,更是心性的沉淀。
那些独处的刺绣时光,让她远离喧嚣,专注于指尖的方寸之美,内心变得格外宁静祥和。
她的另一个重拾的爱好是舞蹈。林老师打下的坚实基础并未完全丢下,身体的柔韧性和韵律感仍在。
大学舞蹈社招新时,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凭借一段融合了民族与现代元素的独舞,成功入选。
选择舞蹈社,是她深思熟虑的结果。一为训练形体和体态。传媒行业,尤其是台前工作者,良好的体态和气质是无声的名片。
每日的基本功训练,劈叉、下腰、控制核心,虽然辛苦,却让她感受到肌肉的力量与延伸,身体变得更加挺拔舒展。
二为培养台风和气质。舞台表演的经验能极大地锻炼心理素质,让她学会在众人注视下依然保持从容、自信,举手投足间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舞蹈能力,无论是未来站在话筒前,还是参与节目制作,都至关重要。最后,也是为了不辜负林老师的悉心教导。
那些汗水浸透练功服的清晨与黄昏,那些对镜反复纠正动作的坚持,不应该被遗忘在时光里。她要将它们重新拾起,让舞蹈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再次焕发光彩。
舞蹈社的训练量不,但她乐在其郑每一次酣畅淋漓的流汗后,身体疲惫,精神却格外亢奋。
她感到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在体内奔涌,那是爱好被重新点燃的喜悦,是自我价值多维实现的满足。
喜欢重回90,这次我要青春不后悔请大家收藏:(m.132xs.com)重回90,这次我要青春不后悔132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