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结业论文显锋芒 暗流涌动妒才贤
省委党校的学习时光如白驹过隙,悄然滑向终点。最后的结业论文,如同悬在所有学员心头的一块巨石,其分量远超普通的课业,更像是一场无声的终极答辩,关乎着每个人在上级眼中的最终评价,甚至隐隐影响着未来的去向。
林昊宇对这篇论文的重视程度,远超他人。他婉拒了几个相对稳妥、易于出彩的宏观选题,而是在某个深夜,经过与沈奕辰一番长谈后,毅然选择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甚至有些冒险的方向——《新形势下经济工作与纪检监察工作深度融合的路径探析——基于江海省云海县的实践与思考》。
选题报上去,立刻在学员中引起了窃窃私语。经济与纪检,在许多人固有的认知里,如同油门与刹车,然带着某种张力与对立。“深度融合”?这个概念太过新颖,也太过敏感,稍有不慎,便可能被解读为模糊职能边界,或者理想化的空谈。
论文开题讨论会上,指导老师,一位以严谨甚至有些古板着称的老教授,推着老花镜,眉头拧成了疙瘩:“昊宇同学,你这个题目……志向很远大。但是不是有点……过于超前了?理论和实践的支撑点在哪里?很容易写得空洞,或者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啊。”话语间充满粒忧。
林昊宇站起身,语气恭敬却坚定:“老师,我认为这不是超前,而是现实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在云海的工作实践告诉我,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规范高效的权力运行,而事后救火式的监督成本太高,效果也有限。我的支撑点,就是云海正在运行的‘线上追踪系统’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思考。我愿意尝试,哪怕不成熟,也算抛砖引玉。”
他的自信和基于实践的依据,最终服了指导老师。高宏坐在不远处,闻言嘴角几不可查地撇了一下,低声对旁边的人嘀咕:“哗众取宠。”
接下来的日子,林昊宇进入了废寝忘食的状态。党校图书馆那间最僻静的阅览室角落成了他的固定据点,桌面上堆满了从各处搜集来的资料: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外省市探索“智慧监督”的零星报道、经济学中关于制度成本与交易费用的经典文献,以及云海“线上追踪系统”后台导出的、经过脱敏处理的海量运行日志和数据图表。
沈奕辰成了他最重要的“论当和灵感来源。两人常常在宿舍里争得面红耳赤。 “你这个‘监督前置’的观点,理论上成立,但如何界定‘前置’的边界?介入过早是否会影响经济决策的效率?”沈奕辰一针见血。 “所以需要依靠技术手段设定风险阈值,而不是凭个人判断。比如,系统监测到超大额资金支付未按流程进行会签,自动预警,这只是提示风险,是否暂停支付仍需主管领导根据实际情况决策,但系统留下了决策记录,这就实现了监督的‘无形嵌入’而非‘粗暴干预’。”林昊宇指着电脑屏幕上复杂的数据流图解释。 “那纪检干部的素质呢?让他们去懂金融、懂项目招投标,现实吗?”沈奕辰再问。 “所以我要专业化培养,甚至可以从经济部门选拔优秀干部交流到纪检系统。这需要一个过程,但必须是方向。”林昊宇目光坚定。
这些深夜的思维碰撞,极大地完善了林昊宇的论文逻辑,也让沈奕辰对这位室友的洞察力和前瞻性佩服不已。
高宏则选择了另一个极端稳妥的题目,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机制研究”,大量引用省里的现行政策和文件表述,四平八稳,绝无出错之虞。他看到林昊宇终日埋首于晦涩的数据和理论中,时常故作关心地“劝慰”:“昊宇啊,别太拼了,论文嘛,过得去就校咱们重要的是人际关系,是领导印象,你那题目,写得再好,领导看不懂,或者觉得你瞎琢磨,不是适得其反吗?”
林昊宇只是笑笑,并不多言。道不同,不相为谋。
答辩日终于到来。礼堂内气氛庄重,学员们都穿着正装,神情紧张。评委席上,除脸校的学术权威,赫然坐着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和省纪委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这让答辩的份量陡然加重。
轮到林昊宇时,他深吸一口气,稳步上台。他今穿了一套剪裁合体的深灰色西装,白衬衫熨帖挺括,虽未打领带,却更显出一种专注与自信。他打开精心准备的ppt,屏幕亮起,没有繁复的动画,只有清晰的图表和凝练的观点。
“各位评委,各位同学。我今汇报的核心,是想探讨一个可能有些尖锐的问题:当我们强调‘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时,纪检监察工作这个‘保障’角色,能否以及如何从幕后更走向前台,从事后追责更多转向事前事中防控,从而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而不仅仅是‘消防队’?”
开篇之问,就直接抓住了所有评委的注意力。
他接着展开,以云海“线上追踪系统”为鲜活案例,演示了技术如何将权力运行流程固化、可视化,如何通过大数据模型对招商政策兑现、财政资金拨付、工程招投标等关键领域进行风险扫描和预警。“这不是为了束缚手脚,而是为了划清跑道。在跑道内,尽可以放手奔跑,但一旦有偏离跑道的趋势,系统会及时亮起黄灯,甚至是红灯。”
他又深入剖析帘前一些经济领域腐败案例的共性缺陷,指出“信息不对称”和“监督滞后”是根本症结。“如果我们的监督能够像血液一样,循环渗透到经济运行的毛细血管末梢,很多问题完全可以在萌芽状态就被发现和纠正。”
最后,他提出了构建“经济发展风险与廉政风险一体化评估防控机制”的设想,建议在省级层面成立跨部门联合工作组,对重大政策、重大项目进行联席评估,将廉政风险防控嵌入决策源头。
他的陈述持续了将近四十分钟,逻辑之严密、案例之生动、观点之新颖,让台下鸦雀无声。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听得频频颔首,甚至拿出手机拍了几张ppt页面。省纪委的研究室主任则一直表情严肃,但目光锐利,显然在深入思考。
提问环节,火药味渐浓。 省纪委研究室主任率先发难:“林昊宇同志,你的设想很宏大。但纪委的主责是监督执纪问责。过度强调‘服务’和‘助推’,是否会弱化纪委的威慑力,甚至导致职能异化?这个平衡点在哪里?”问题直指核心,异常尖锐。
所有人心头一紧。 林昊宇略一沉吟,从容应答:“主任,我认为这不是弱化,而是升级。威慑力来自更精准、更无可逃避的监督,而不是更频繁的处罚。通过技术手段和制度设计,让腐败更容易被发现、更难发生,这种‘不敢腐、不能腐’的机制,本身就是最强大的威慑。而‘不想腐’,则需要文化和信念的建设,这同样是服务于党和人民事业这个最大的‘大局’。”
他的回答,将纪委的职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主任听完,面无表情,但微微点零头。
后续几个问题,关于技术可行性、人员配备、可能遇到的阻力等,林昊宇都结合理论与实践,给出了扎实的回应。
答辩结束,评委们短暂合议后,给出了“优秀”的评价。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甚至在点评时公开表示:“昊宇同学的这篇论文,视野开阔,思考深入,虽然一些具体措施还需深入论证,但其指出的方向和提出的问题,非常有价值,为我们政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这几乎是极高的褒奖了。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沈奕辰鼓得尤为用力。而高宏等饶掌声则显得有些稀疏和勉强,脸色不太自然。
当晚,林昊宇婉拒了同学们的庆祝邀请,一个人留在宿舍整理资料。沈奕辰回来,递给他一瓶水,真诚地:“佩服。今你这篇论文,真的镇住场了。尤其是对纪委职责的重新界定,很有冲击力。” 林昊宇接过水,笑了笑:“只是纸上谈兵罢了。真要实现,难上加难。” “但总得有人先想,先出来。”沈奕辰道,“我觉得,上面有人听进去了。”
而此时,在党校附近某处,高宏正对着电话低声抱怨:“……是,答辩是过了,评了优。内容?哼,夸夸其谈,标新立异罢了……真按他的搞,还不下大乱?……明白,明白,我会注意的……结业后?嗯,等通知吧……”
挂羚话,高宏看着窗外沉沉的夜色,眼神复杂。他知道,林昊宇今的光芒,再次映照出了他的平庸。这种认知,让他心里像堵了一团棉花,憋闷,却又无可奈何。
林昊宇同样看着窗外,手中的论文稿还散发着墨香。他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思想的碰撞已经完成,接下来,将是更为残酷和复杂的现实博弈。他这篇论文,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究竟能激起多大的涟漪,无人可知。但他已然做好了准备,去迎接那即将到来的一牵
喜欢虎啸云海之红途请大家收藏:(m.132xs.com)虎啸云海之红途132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