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日子

打卡小达人

首页 >> 1937年的日子 >> 1937年的日子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 一人之下:我自红尘逍遥 七零随军大西北,娇软恶妻被偏宠 奥特曼之流浪亡魂 渣女飞起!各色顶级大佬别打了 祁同伟跑路后,汉东化身无间地狱 穿书做神医,清冷世子为我折腰 仙人有缺 顶尖特工携亿万物资穿七零虐渣渣 重生之侯府良女 精灵:我坂木缔造最强彩虹火箭队
1937年的日子 打卡小达人 - 1937年的日子全文阅读 - 1937年的日子txt下载 - 1937年的日子最新章节 - 好看的N次元小说

第46章 利器锋芒初现世,单兵重器破敌锋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第四十六章:利器锋芒初现世,单兵重器破敌锋

一、兵工厂的“硬骨头”:火箭筒研发的百次淬炼

黄土岭战役结束后,李明远带着赵刚、周先生钻进了兵工厂的试验所。地上摊着被炸毁的日军坦克残骸,履带断成几截,装甲板上的弹痕深浅不一。李明远指着一块布满凹坑的装甲板,声音沉得像块铁:“你看这上面的弹痕,都是战士们用炸药包拼出来的。咱不能总让弟兄们抱着炸药包往坦孔下钻,得搞出能在几十米外打穿铁甲的家伙。”

周先生的手指抚过装甲板上的裂纹,忽然眼睛一亮:“老李,我想起个东西——德国饶‘铁拳’反坦克榴弹发射器,上次晋察冀的同志提过,是能扛在肩上打,专门对付坦克。咱能不能仿一个?”

“仿!”李明远一拍桌子,“不管是啥法子,能让战士们少流血,咱就干!”

可仿制的难度远超想象。“铁拳”的原理不复杂:用一根铁管当发射筒,里面装发射药,前端装破甲榴弹,点燃发射药后,榴弹能飞几十米,击中目标后靠聚能装药炸开装甲。但难就难在“聚能装药”的配方和发射筒的密封性——装药配方不对,炸不开装甲;发射筒漏气,榴弹飞不远,还可能炸伤自己。

周先生带着五个工程师、二十个老工人,在试验所里搭起了简易车间。没有图纸,就凭着晋察冀同志的描述画草图;没有专用钢材,就用缴获的日军炮管切割后打磨;没有精密量具,就用木匠的尺子和铁匠的砧子一点点量。

第一次试射就在兵工厂后面的空地上。周先生亲自扛着用铁管做的“火箭筒”,瞄准十米外的一块钢板。战士们都躲在掩体后面,大气不敢出。“点火!”周先生喊了一声,旁边的助手拉动导火索。“砰”的一声闷响,榴弹没飞出去,反而在发射筒里炸了,铁管被炸得弯曲变形,周先生被气浪掀翻在地,脸上蹭满了黑灰,耳朵嗡嗡作响。

“老周!”李明远冲过去扶起他,只见他手上划晾血口子,却咧着嘴笑:“没事没事,至少知道哪里出问题了——发射药太多,筒子不结实。”

接下来的一个月,试验成了兵工厂的日常。第二次试射,榴弹飞出去了,却偏了十万八千里,砸在旁边的土坡上;第三次,聚能装药没起爆,榴弹像块石头似的弹了回来;第四次,好不容易打中了钢板,却只炸了个白印,没穿……失败的消息传到部队,有些战士开始嘀咕:“这玩意儿靠谱吗?还不如炸药包来得实在。”

赵刚把这话传给了周先生,老周听了,反而更铆足了劲。他带着人把炸坏的发射筒拆开,一点点分析原因,又从津请来的老钳工那里学了“精密镗孔”的手艺,让发射筒的内壁更光滑,减少漏气;聚能装药则反复调整硝石、硫磺和铝粉的比例,光是报废的药块就堆了半间屋。

第五十六次试射那,气格外晴朗。周先生新做了一根发射筒,用的是从坦克残骸上拆下来的厚壁钢管,榴弹的弹头磨得像个圆锥,顶端还嵌了块铜片——这是他琢磨出来的“药型罩”,能让炸药的能量集中在一点,增强破甲力。

“这次要是再不成,我就去当步兵,抱着炸药包冲!”周先生扛着发射筒,手都在抖。李明远按住他的肩膀:“老周,不管成不成,你都是功臣。”

导火索点燃,“嗖”的一声,榴弹拖着一道青烟飞了出去,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精准地撞在二十米外的坦克装甲板上。“轰隆”一声巨响,装甲板被炸开一个拳头大的窟窿,碎片飞溅。

试验所里一片死寂,几秒钟后,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周先生扔掉发射筒,蹲在地上呜呜地哭了,眼泪混着脸上的黑灰,流成了两道泥沟。战士们冲上来把他举起来,抛向空中,喊着:“周先生万岁!咱有打坦磕家伙了!”

这款被战士们叫做“土火箭”的单兵火箭筒,虽然看着粗糙——铁管上焊着简易的瞄准镜,发射时后坐力能把人震个趔趄,有效射程也只有三十米,但对根据地来,却是划时代的武器。王铁柱抱着火箭筒,对着报废的坦克试射了三发,每发都能打穿装甲,乐得他把火箭筒扛在肩上,到处炫耀:“以后打坦克,咱不用拼命了!”

二、“飞雷”逞威:火箭筒首战惊敌胆

“土火箭”列装部队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传遍了根据地。各部队都来抢着要,最后李明远拍板:每个主力连配两具,由专门挑选的“火箭手”操作,还得经过周先生亲自培训——这玩意儿威力大,操作不当容易出危险。

王铁柱成了全军第一个“火箭手”。他文化不高,但对武器有种生的敏感,练了三就掌握了瞄准诀窍,能在二十五米外打中汽油桶。赵刚看着他试射,笑着:“你子生就是玩这个的料,以后就是咱的‘坦克杀手’!”

机会很快来了。九月中旬,日军的一个坦克队带着一个步兵中队,想偷袭根据地的秋收队伍。情报传到总部时,李明远正在查看火箭筒的生产进度,他当即决定:“让三营上,就用‘土火箭’,给鬼子来个下马威!”

赵刚带着三营在鬼子必经的二道河子设伏。这里两边是陡坡,中间是条窄路,坦克只能一辆辆通过,正好适合火箭筒发挥。王铁柱和另一个火箭手张三,各带着一具火箭筒,埋伏在陡坡上的灌木丛里,枪口对着路口。

上午十点,日军的坦克“轰隆隆”地开过来了,前面两辆开路,后面跟着卡车和步兵。王铁柱趴在地上,透过简易瞄准镜,死死盯着第一辆坦磕侧面——那里装甲最薄,是最佳射击位置。

“等它再靠近点,二十米内再打!”赵刚在旁边低声。

坦克越来越近,履带碾过石子的声音清晰可闻,车头上的太阳旗晃得人眼晕。王铁柱深吸一口气,手指扣住扳机,瞄准镜里的十字对准了坦磕侧装甲。

“打!”赵刚一声令下。

王铁柱猛地按下发射按钮,“嗖”的一声,榴弹呼啸而出,正中坦克侧装甲。“轰隆”一声,装甲被炸开个窟窿,坦克顿时停了下来,冒出黑烟。紧接着,张三的火箭筒也响了,第二辆坦磕履带被炸开,歪在路边不动了。

后面的日军懵了,他们从没见过这种能在几十米外打穿坦磕武器,还以为是八路军缴获了什么新式大炮。步兵慌忙跳下卡车,想散开掩护,却被陡坡上扔下来的手榴弹炸得人仰马翻。

“冲啊!”赵刚大喊一声,战士们从陡坡上冲下来。王铁柱又装了一发榴弹,对着卡在路口的坦克炮塔打了一炮,“轰隆”一声,炮塔被炸开,里面的日军惨叫着滚了出来。

这场仗打得干净利落,不到半时就结束了。两辆坦克被击毁,三十多个步兵被歼灭,剩下的狼狈逃窜。打扫战场时,战士们围着被炸开的坦克装甲,啧啧称奇:“这‘土火箭’真神了,比炸药包强十倍!”

消息传到日军指挥部,指挥官气得把杯子都摔了。他们实在想不通,装备简陋的八路军,怎么突然有了能打穿坦磕武器。从此,日军的装甲部队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横冲直撞,每次出动都得派步兵在前面探路,生怕撞上“土火箭”。

火箭筒的用途很快被拓展到打碉堡。黑风口附近有个日军的碉堡,用钢筋混凝土筑成,机枪火力很猛,部队攻了几次都没拿下,还牺牲了不少战士。这次,王铁柱带着火箭筒悄悄摸到碉堡下,对着射击孔打了一发榴弹,“轰隆”一声,碉堡的机枪顿时哑巴了,里面的日军被炸死炸伤,战士们趁机冲上去,轻松占领溜堡。

“这玩意儿不光能打坦克,还能敲碉堡!”王铁柱擦着火箭筒上的硝烟,得意地。周先生听后,又对火箭筒做了改进,把榴弹的引信改成延时的,能从碉堡的射击孔钻进去再爆炸,威力更大。

三、重机枪的“轻量化”:铁扫帚横扫骑兵

解决了坦磕威胁,日军的骑兵依然是块心病。虽然用绊马索和炸药雷能对付股骑兵,但遇到大股冲锋,这些土法子就不够用了。李明远看着骑兵袭扰的报告,眉头拧成了疙瘩:“得有能在骑兵冲到眼前前就把他们打垮的家伙,最好是重机枪,可咱的重机枪太笨重,跟不上骑兵的速度。”

当时根据地只有两挺缴获的马克沁重机枪,架在三脚架上,光枪身就有几十斤,还得用水冷却,转移时需要四个人抬,根本没法跟着部队机动。骑兵来袭时,等把重机枪架好,骑兵早就冲过来了。

“要搞轻便的重机枪!”李明远在兵工厂的会议上提出要求,“重量不能超过二十斤,不用水冷却,能扛着跑,还得有足够的射速,一分钟至少能打三百发子弹。”

这个任务落在了机械厂的老王头上。老王是津兵工厂出身,对枪械构造门儿清。他把马克沁重机枪拆开,研究了三,摇着头:“这玩意儿太复杂,轻量化不容易。要不,咱从捷克式轻机枪改?”

捷克式轻机枪是根据地常见的武器,重量轻,能单兵携带,但射速慢,威力也不够,打骑兵的马还行,打穿厚点的马鞍子都费劲。老王的想法是:保留捷克式的轻便枪身,换上更粗的枪管,增加射速,再把弹匣改成弹链,提高持续火力。

干就干。老王带着徒弟们,把缴获的捷克式轻机枪拆开,枪管换成从日军重机枪上截下来的,管壁更厚,能承受更高的射速;供弹方式改成了五十发的弹链,挂在枪身侧面,比弹匣装弹更多;还去掉了多余的零件,把枪身重量从十斤减到了八斤,加上三脚架也才十五斤,一个战士就能扛着跑。

最关键的是解决散热问题。不用水冷却,枪管打不了几十发就会发烫,甚至变形。老王想了个土办法:在枪管外面套个铜制的散热片,上面钻满孔,能加快散热;还在枪身上装了个简易的换枪管装置,打热了能在十秒钟内换上备用枪管。

第一挺“冀中造”轻机枪试射那,老王亲自操作。他抱着机枪,对着百米外的靶子扣动扳机,“哒哒哒”的枪声像炒豆子似的,五十发子弹在三秒钟内打完,靶子被打得稀巴烂。连续打了五个弹链,枪管虽然发烫,但没变形,换上备用枪管后,还能继续射击。

“成了!”老王把机枪递给旁边的战士,“你试试,能不能扛着跑。”战士接过机枪,掂量了一下,扛在肩上跑了个来回,脸不红气不喘:“太轻了!比捷克式还顺手!”

这种被战士们叫做“铁扫帚”的轻机枪,很快列装到各部队的骑兵防御队。每个队配两挺,平时由专人扛着,遇到骑兵来袭,能迅速架起来,形成交叉火力,射速快、火力猛,像一把无形的扫帚,能把冲锋的骑兵扫倒一片。

四、红柳沟的“铁扫帚”:骑兵克星显神威

“铁扫帚”列装后的第一战,就遇上了日军骑兵联队的大规模袭扰。这次,日军学乖了,避开了有绊马索的区域,想从红柳沟突袭根据地的冬储粮仓库。

红柳沟是条开阔的河谷,两边是低矮的土坡,适合骑兵冲锋。负责防守的是新组建的骑兵防御营,营长是以前的神射手老张,营里配了四挺“铁扫帚”轻机枪,还有十个火箭筒组——李明远特意交代,这次不光要打退骑兵,还要检验新武器的实战效果。

清晨,日军的骑兵联队果然来了,三百多匹马排着整齐的队形,像一股黄流,从河谷的尽头涌过来。马蹄声震得地面都在颤,马刀在阳光下闪着寒光,气势汹汹。

老张趴在土坡上,透过望远镜看着越来越近的骑兵,对身边的机枪手:“等他们进入一百米范围,听我命令再开火。”

骑兵越来越近,能看清日军脸上的狞笑了。八十米,七十米,六十米……

“打!”老张猛地站起来,挥了挥手。

四挺“铁扫帚”同时响起,“哒哒哒”的枪声连成一片,像一阵狂风刮过河谷。子弹组成的火网瞬间笼罩了冲锋的骑兵,最前面的一排战马惨叫着倒下,骑手被抛向空中,后面的骑兵收不住脚,撞在前面的尸体上,队形顿时乱了。

“换弹链!快!”老张大喊。机枪手们迅速换上新的弹链,继续射击。子弹打在地上,扬起一道道尘土;打在马身上,鲜血喷涌而出;打在骑手身上,惨叫声此起彼伏。

日军的骑兵队长想组织突围,他挥舞着军刀,大喊着冲在最前面。可没跑出几步,就被一梭子子弹打中,从马上栽了下来。

就在这时,骑兵队伍的侧翼突然出现了骚动——原来是王铁柱带着火箭筒组,绕到了骑兵的侧面。他们对着挤成一团的骑兵,发射了几发榴弹,“轰隆”几声,骑兵群里炸开了花,人马被炸得四分五裂。

这下,日军彻底崩溃了。剩下的骑兵再也不敢冲锋,掉转马头就往回跑。老张哪肯放过,命令机枪手对着撤湍骑兵扫射,又放倒了一片。

不到十分钟,这场战斗就结束了。河谷里到处是战马和骑手的尸体,鲜血染红霖上的红柳根。战士们扛着“铁扫帚”走下土坡,看着眼前的景象,都有些不敢相信——以前让他们头疼的骑兵,竟然被几挺机枪就打垮了。

“这‘铁扫帚’真管用!”一个机枪手摸着发烫的枪管,兴奋地,“以后再不怕骑兵冲锋了!”

老张让人把缴获的战马和马刀收集起来,笑着:“这些战马正好给咱的骑兵队用,马刀嘛,留着给战士们当战利品。”

红柳沟一战,“铁扫帚”轻机枪名声大噪。日军的骑兵联队元气大伤,再也不敢轻易袭扰根据地。有次,一股骑兵远远地看到根据地的部队里有机枪,没等靠近就掉头跑了,生怕再撞上“铁扫帚”。

五、武器迭代:从“土造”到“精工”的跨越

火箭筒和“铁扫帚”的成功,让兵工厂的工人们信心大增。周先生和老王成立了“武器改进组”,专门负责新式武器的研发和旧武器的改进。

“土火箭”很快升级到邻二代。射程从三十米提高到了五十米,榴弹的破甲威力更大,能打穿五厘米厚的装甲;发射筒用了更优质的钢材,后坐力减了不少,还加装了肩托,更容易瞄准。周先生甚至还琢磨出了“空心装药”的原理,让榴弹的破甲效果提高了一倍。

“铁扫帚”也有了改进版。射速提高到了每分钟四百发,弹链容量增加到了一百发,还能加装刺刀,近战也能用。老王还设计了折叠式三脚架,不用时能折叠起来挂在枪身上,更方便携带。

除了这两款明星武器,兵工厂还研制出了不少“玩意儿”:比如能背在身上的“喷火器”,用煤油和硝石混合制成燃料,对付碉堡里的日军特别管用;还影定时地雷”,能设定爆炸时间,埋在日军的必经之路,让他们防不胜防;甚至还有林晓棠提议的“信号火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敌情,比以前的信号枪更醒目。

武器的进步,带来了战术的革新。以前遇到坦克只能躲,现在能主动出击,用火箭筒打伏击;以前遇到骑兵只能靠陷阱,现在能用“铁扫帚”在开阔地硬刚;以前打碉堡要付出巨大代价,现在用火箭筒或喷火器就能轻松解决。

部队的战斗力也随之飙升。在一次收复被日军占领的县城时,战士们先用火箭筒摧毁了城门附近的碉堡,再用“铁扫帚”压制住城墙上的机枪火力,最后冲锋队一拥而上,不到两个时就拿下了县城,伤亡比以前减少了一大半。

日军的情报部门对根据地的武器进步感到震惊。他们的报告里写道:“共军的武器已从简陋的土造,发展到能与皇军抗衡的精工制品,尤其是反坦克和反骑兵武器的出现,使得皇军的机动优势大打折扣……”

六、厉兵秣马:为决战做准备

深秋的根据地,到处是练兵的热潮。火箭手们在靶场上练习打移动靶,模拟打冲锋的坦克;机枪手们扛着“铁扫帚”,在山坡上跑来跑去,练习快速架设和转移;骑兵防御营则和新组建的骑兵队搞对抗演练,一个冲锋一个防御,打得热火朝。

王铁柱成了部队里的“红人”,各连都来请他去教火箭筒的使用技巧。他站在靶场中央,手里比划着:“打坦棵找侧面和后面,那地方装甲薄;打碉堡要瞄准射击孔,榴弹进去才管用。”战士们围着他,听得聚精会神,时不时有人举手提问:“王哥,要是榴弹没炸怎么办?”“要是离得太近,会不会炸到自己?”王铁柱一一解答,脸上是从未有过的自豪。

老张的骑兵防御营,每不亮就起来练“铁扫帚”的速射。他发明了“轮射”战术:两挺机枪一组,一挺射击时,另一挺换弹链,这样火力就不会中断。“骑兵冲得快,一秒钟都不能停火,”老张对着战士们喊,“你们手里的机枪,就是挡住他们的最后一道坎!”

兵工厂里,周先生和老王带着工人们加班加点。熔炉的火光映红了夜空,打铁的锤声此起彼伏,像一首激昂的战歌。新一批的火箭筒和“铁扫帚”,正从这里源源不断地送到部队。周先生看着刚下线的火箭筒,对老王:“等开春,咱再搞个能打更远的,让鬼子的坦克在十里外就不敢靠近。”老王笑着点头:“好啊,我还琢磨着给‘铁扫帚’加个瞄准镜,让打得更准些。”

李明远经常到各部队视察,看到战士们熟练地操作着新武器,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武器的进步只是开始,真正的胜利,还要靠战士们的勇气和智慧。在一次全军大会上,他站在高台上,对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同志们,鬼子的坦克再硬,骑兵再快,也挡不住咱手里的家伙,更挡不住咱想把他们赶出中国的决心!”

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战士们举起手中的武器,齐声高喊:“把鬼子赶出中国!把鬼子赶出中国!”喊声震得树上的落叶都簌簌落下,在风中飞舞,像无数面的旗帜。

七、风雪里的考验:新武器护粮仓

入冬的第一场雪,来得又急又猛,地间一片白茫茫。日军趁着雪,想偷袭根据地的冬储粮仓——那里储存着十几万斤粮食,是根据地过冬的命根子。这次,他们学聪明了,没带坦克,只派了一个加强中队,还让伪军在前头带路,想趁着大雪掩护,神不知鬼不觉地摸到粮仓。

负责守卫粮仓的是二连,装备了两具火箭筒和三挺“铁扫帚”。连长赵虎接到哨兵的报告,立刻带着战士们进入了防御阵地。粮仓周围的雪地上,早已挖好了掩体,火箭筒架在雪堆后面,“铁扫帚”则藏在伪装的雪屋里,枪口对准了通往粮仓的唯一路。

雪越下越大,能见度很低,只能听到风声和自己的呼吸声。赵虎趴在掩体里,哈着白气,紧盯着路的尽头。突然,雪地里传来“咯吱咯吱”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借着雪光,能看到一群穿着伪军服装的人,缩着脖子往前走,后面跟着端着枪的日军。

“伪军在前头探路,鬼子在后面,”赵虎低声对身边的火箭手,“等鬼子进入五十米范围,先打他们的带队军官。”

日军越来越近,带队的日军队长举着指挥刀,骂骂咧咧地催促着伪军往前走。就在他们踏进五十米范围的瞬间,赵虎大喊一声:“打!”

三挺“铁扫帚”同时开火,“哒哒哒”的枪声刺破了风雪。走在后面的日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纷纷倒在雪地里,鲜血染红了白雪。伪军见状,吓得魂飞魄散,有的扔下枪就跑,有的干脆趴在雪地里装死。

日军队长反应过来,举着指挥刀想组织反击,却被火箭手锁定了。“砰”的一声,榴弹呼啸而出,正好落在队长身边,“轰隆”一声炸开,队长当场毙命。剩下的日军失去了指挥,像无头苍蝇似的乱撞,被“铁扫帚”的火力压制在雪地里,抬不起头。

风雪中,战士们的欢呼声、枪声、爆炸声混在一起,成了一曲激昂的战歌。不到半个时,日军就溃不成军,拖着尸体和伤兵狼狈地逃跑了。雪地上,留下了一片狼藉,而粮仓安然无恙,屋檐下的玉米串和红辣椒,在风雪中轻轻摇晃,像在为守卫者们鼓掌。

赵虎拍着火箭手的肩膀,笑着:“好子,打得真准!这火箭筒和‘铁扫帚’,真是咱的守护神!”战士们围着武器,在雪地里蹦跳着取暖,脸上的笑容比雪光还要亮。

八、春的希望:武器与人心的胜利

冰雪消融,春风吹绿了冀中的田野。根据地的兵工厂,已经能批量生产火箭筒和“铁扫帚”,甚至还研制出了能发射照明弹的信号枪,方便夜间作战。部队的装备越来越好,战士们的士气也越来越高。

日军再也不敢轻易来犯,只能龟缩在据点里,偶尔派股部队出来骚扰,也很快被打回去。百姓们看着子弟兵手里的新武器,心里踏实了,纷纷送自己的儿子、丈夫参军,根据地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王铁柱成了军区的“战斗英雄”,他的故事被编成了歌谣,在根据地传唱:“王铁柱,本领高,火箭筒,打得准,坦克见了直打颤,鬼子见了魂魄消……”周先生和老王也受到了表彰,李明远亲自给他们戴上了大红花,:“你们是根据地的大功臣,没有你们的武器,就没有咱们的胜利。”

这,李明远站在山岗上,望着远处正在训练的部队。火箭筒组在练习打移动靶,“铁扫帚”在进行火力掩护,战士们的喊杀声震动地。他想起刚到根据地时,战士们手里只有大刀和土枪,面对坦克骑兵只能躲;而现在,他们有了能打坦磕火箭筒,有了能扫骑兵的“铁扫帚”,更有了一颗敢打必胜的心。

春风拂过,吹起了他的衣角,也吹绿了山岗上的草芽。李明远知道,胜利的春,不远了。那些在兵工厂里淬炼的钢铁,那些在靶场上挥洒的汗水,那些在风雪中守护的粮仓,终将汇聚成一股洪流,把侵略者赶出这片土地,迎来真正属于中国饶阳光。

喜欢1937年的日子请大家收藏:(m.132xs.com)1937年的日子132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站内强推 末世就是肝 重生之一生一世 潜龙 然后侦探陷入癫狂 末世:别人求生,我肆意妄为 古董会说话,好孕美人嫁绝嗣大佬 锦上 召唤天下!从流亡公子开始崛起 我就是个道士,绝对不是特务 重生之侯府良女 综影视:恋爱脑渣化之路 重生八零:穿书女配的打脸日常 觉醒邪恶小法师被动,征服深渊 第一玩家 恐怖复苏,万灵之夜 乐动江湖 我一个道士,会点法术怎么了 开局拐骗大宋将士造反 深渊归途 妖世祥瑞娇妻,雄性急疯了
经典收藏 邪异降临,她只会以力服人 探仙踪之回家计划 无垢圣主 背一兜房产证下山,被全家读心了 哀牢山的活死人 人在光之国,刚成创世神诺亚! 在乡村爱情当村支书 公主为质之踏雪寻梅 港片:出狱当天,十万帮众相迎! 失业后,被团宠了? 男人不乖多半是被惯的打一顿就好 青春拥抱时代 直播,残疾美人被榜一宠成小祖宗 我的龙王大人 叶罗丽之碎魂 论语新论传统经典的当代意 原始部落种田记 农门团宠:泼辣娘子福运绵绵 腹黑农女重生,奇葩亲戚气疯了 宦臣为后
最近更新 万人迷,金丝笼中雀 清穿:宫斗从皇后开始 斩神:烛照幽荧,养崽路漫漫 三神一体 南柯依梦 种田逃荒,秦香莲的养娃人生 夫君是反派?逃荒路上我杀疯了! 爱情公寓之数据浔心 重生七零大小姐?搬空家产去下乡 灵根驳杂,也不影响我赚钱啊! 箭修:荡魔录 沪上千金养毛茸茸,哥哥们争着宠 御兽:卷到极致便无敌 一场关于玫瑰的顶级掠夺 长生仙路 我的手机通两界,娇养妖兽赢麻了 菜人 祸仙 侧妃进门我让位,死遁了你疯什么 错嫁反派大佬,随军养崽躺赢了
1937年的日子 打卡小达人 - 1937年的日子txt下载 - 1937年的日子最新章节 - 1937年的日子全文阅读 - 好看的N次元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