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组的成功像春风一样吹遍了村的每个角落,但秦建国和沈念秋深知,山林虽富饶,却也并非取之不尽。他们不能只盯着野猪、狍子这些大牲口,更需要为乡亲们寻找稳定、可持续的食物来源。
一个雨后的清晨,空气格外清新,泥土和植物的芬芳混合在一起。沈念秋挎着柳条筐,带着几个心思细腻的女知青再次进入林子,这次她们的目标更明确——寻找更多种类的可食用植物。
“念秋姐,你看这个!”一个叫娟的女知青指着树根下一丛丛灰褐色、伞盖肥厚的蘑菇叫道。它们簇拥在一起,像一片森林。
沈念秋蹲下身,仔细辨认。她想起老把式闲聊时提过一嘴:“榛蘑炖鸡,给个皇帝都不换。”这蘑菇颜色虽不起眼,但形态特征和他的很像。“这好像是榛蘑,味道很鲜。心点,别碰那些颜色太鲜艳的。”她谨慎地采下一朵,放进筐里,心里盘算着晚上回去再找老把式确认一下。
她们越往林子深处走,发现越多。除了常见的蕨菜、刺老芽,她们在一片湿润的洼地里发现了一大片翠绿的“水芹菜”,气味清香;在阳光能透进来的林间空地上,找到了结着红色浆果的“高粱果”,酸甜可口,引得姑娘们一边采一边偷偷往嘴里塞几颗。
沈念秋还特别注意那些能储存的。她发现了几棵硕大的老柞树,树下落满了棕色的橡子。“建国过,这东西虽然涩,但处理好了能当粮食。”她指挥大家,“来,多捡一些,回去用水多泡几,磨成粉,掺在面里贴饼子,能顶饿。”
与此同时,老把式和秦建国则带着狩猎组向更纵深的溪流进发。他的目标不再是单一的陆地猎物。他记得老把式抽着他送的烟丝,眯着眼过:“山里跑的,水里游的,都是口粮。那河套里的柳根子、细鳞鱼,肥着呢,就是不好抓。”
他们找到一条水流清澈湍急的山溪。秦建国观察着水势,选择了一处水流相对平缓的回水湾。他没有渔网,但这难不倒他。
“二牛,带两个人去砍些细柳条,要韧劲足的。”秦建国吩咐道,“山,你去挖点蚯蚓,再翻石头找点水虫子。”
很快,一个口肚大、类似鱼篓的柳条筐在秦建国手中逐渐成型。他在篓底放了石头沉底,入口处做成倒须状,里面放上鱼饵。“这玩意儿,鱼进去就不好出来。”他自信地。他们将几个鱼篓沉入水底,用绳子系在岸边的树根上。
接着,他又用磨尖的铁条做成简易的鱼叉,让眼神好的伙子守在溪边大石后,盯着水下的动静。
等待的时间里,秦建国也没闲着。他的目光扫过溪边的湿地,忽然停在一片叶片宽大的植物上。他走过去,用砍刀挖下去,带出了一串沾满泥巴、但形状饱满的根茎。
“这是……野山药?”秦建国想起在农技书上好像看过类似的图。他擦干净一个,掰开,里面露出白生生的瓤,带着黏液。他舔了一下,微微发涩,但有淀粉的质福“好东西!这也是能顶粮食吃的!”他兴奋地招呼大家过来挖。
傍晚,狩猎组满载而归。鱼篓里收获了几十条活蹦乱跳的柳根鱼和两条不的细鳞鱼。鱼叉也叉到了几条。更让他们高心是那半麻袋的野山药和几串用草绳穿起来的蘑菇。
村里再次热闹起来。鱼获虽然不多,但熬成一大锅奶白色的鱼汤,撒上点野葱香菜,鲜味飘满了整个村子,每户都能分上一碗尝尝荤腥。野山药和橡子粉则成了粮食的重要补充,尤其是对那些粮食短缺的家庭而言。
沈念秋带着“妇女采集队”的成果更是惊人。各种山野菜、蘑菇、野果堆成了山。她组织妇女们一起动手,该晾晒的晾晒,该腌渍的腌渍,为漫长的冬做准备。
秦建国和沈念秋的“山林食谱”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餐桌,也增强了大家度过荒年的信心。他们不再是单纯依靠猎取大型野兽,而是开始系统地、可持续地向山林索取馈赠。
大队长背着手走过来,看着知青点和村里空地上晾晒的各种山货,脸上终于露出了不加掩饰的笑容,他对会计:“记上,这些知青娃娃,立大功了。年底工分,得给他们多算点!”
秦建国和沈念秋相视一笑,看着乡亲们脸上满足的笑容,看着孩子们因为一碗鱼汤、几颗野果而欢欣雀跃,他们觉得,所有的辛苦和冒险都值了。这片黑土地上的森林,真正成了他们和乡亲们共同依赖的、充满希望的绿色宝藏。他们的建设之路,在林涛声和欢声笑语中,越走越宽。
喜欢重生秦建国请大家收藏:(m.132xs.com)重生秦建国132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