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后,芒种。
华北平原再次被无边的金色麦浪覆盖。风从遥远的太行山吹来,拂过麦穗,发出沙沙的声响,如同大地深沉而满足的呼吸。空气里弥漫着新麦干燥而温暖的香气,混合着泥土被太阳曝晒后的醇厚味道。
王家祠堂前的空场上,如今立着一块不大的石碑,上面刻着“平原萃联社”的字样。东厢房的门敞开着,里面传来清晰的讲解声和键盘的敲击声。赵满正对着补光灯和手机屏幕,向直播间里的观众展示今年新麦磨出的面粉,她比两年前更加沉稳自信,眼角眉梢带着一种扎根于事业的明亮光泽。
王麦收则在另一张办公桌前,与来自省城的农产品渠道商开视频会议,商谈着“平原萃”品牌进入高端超市的细节。他的言谈举止间,早已褪去了程序员的青涩与最初的彷徨,多了几分实干家的果断与从容。
合作社的规模比初创时扩大了好几倍,整合了周边五个村的特色农产品,不仅卖面粉、杂粮,还开发了传统手工挂面、古法磨香油的礼盒装,甚至开始尝试与旅游结合,组织规模的“麦田漫步”、“农事体验”活动。几个大学毕业的年轻人被吸引回来,加入了团队,让这个扎根乡土的组织,始终涌动着新鲜的血液。
祠堂的正堂,依旧保持着原样。牌位肃立,香案洁净,只是在角落里,多了一个的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着“平原萃”的产品介绍和合作社的发展理念。新旧在这里达成了某种微妙而和谐的同存。王老耿偶尔还是会过来,默默地清扫一下正堂的浮尘,给牌位上炷香。他不再什么,只是有时会站在门口,听着东厢房里年轻人热烈讨论的声音,看着院子里进进出出、拉着农产品的货车,眼神复杂,但那份曾经的暴怒与固执,已然被一种默然的、甚至是带点茫然的理解所取代。
村里人对王麦收和赵满的看法,也早已在实实在在的收益面前,悄然改变。当初的流言蜚语,被“人家俩孩子是真能干实事”、“咱家的粮食要不是他们,哪能卖上这价钱”的议论所取代。乡村的逻辑,有时候就是这样质朴而直接。
这傍晚,忙完了一的工作,王麦收和赵满并肩走在村外的田埂上。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投在翻滚的麦浪上。远处,联合收割机正在轰鸣作业,更远处,是村庄升起的袅袅炊烟。
“明年,我想试着推一片有机麦田,完全不用化肥农药。”满指着眼前的一片金黄,道。
“嗯,可以做高端定制,我这边已经有客户在咨询了。”麦收点点头,顺手揽住了她的肩膀。
他们没有结婚,至少在形式上还没有那个红本本。但在所有人眼里,他们早已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他们的“盟誓”,不是在民政局盖下的章,而是在这片土地上共同挣扎、奋斗、创造出的这片生机勃勃的“新生”。
他们停住了脚步,站在麦田中央,望着这片孕育了他们,也曾禁锢过他们,最终又被他们赋予了新意的土地。风更大了些,麦浪起伏,发出如同潮水般的声音。
“还记得老姑奶的话吗?”满轻声问。
“哪一句?”
“聚拢来的是魂,散不去的是根。”
麦收没有回答,只是将她搂得更紧了些。
老姑奶在一个平静的冬夜去世了,无疾而终。她带走了属于那个旧时代所有的秘密和呓语。但她这句话,却像麦种一样,留在了这片土地上,留在了他们的心里。
魂,是不断汇聚又离散的人、事、记忆与情福
根,是这片沉默而坚韧的土地,是血脉,是无论走出多远都无法彻底剥离的牵绊,也是重新归来时,可以汲取力量的源泉。
新的麦粒即将归仓,而新的麦种,也已在孕育之郑这片平原上的故事,就像这年复一年的麦浪,永远在聚散、生死、新旧之间,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全文终)
喜欢爱情六十四封请大家收藏:(m.132xs.com)爱情六十四封132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