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47年,“凉州会盟”结束后,
大蒙古国彻底统一了吐蕃青藏高原,打开了从西南进攻南宋的钥匙!
公元1254年,大蒙古国又攻灭了大理国,生擒大理国王段兴智,灭亡了云南大理,
从此,南宋的灭亡进入到凉计时!
公元1258年,蒙哥定下了三路灭宋的战略。
当年,他亲自带兵攻四川,命忽必烈进攻鄂州(武汉),兀良合台从大理云南迂回攻打潭州(长沙),计划三路大军在临安会师。
这个战略比后来忽必烈的打法狠多了 —— 四川是南宋的西大门,
拿下四川就能顺江而下,加上云南的包抄,南宋等于被抄了后路。
后来忽必烈灭宋,其实走的还是这个路子,
只不过,公元1259年的四川钓鱼城之战,现在看来就像老爷跟蒙古人开了个玩笑。
蒙哥大军号称数十万,把个弹丸之地的钓鱼城围了半年,愣是没打下来。
城里的宋军还挺幽默,扔了两条鲜鱼和几百张饼出去,附了张纸条:
尔北兵可烹鲜食饼,再守十年,亦不可得也。
意思是你们再围十年也没用。
一听此话,一个满脸络腮胡的蒙古大汉,忍不住露出身子查看,
但他不会想到,此时钓鱼城楼上,会突然射来神奇的一箭,
这一箭不仅要了自己的命,更让整个东亚的历史拐了个大弯。
而这人就是蒙古帝国的第四任大汗 —— 蒙哥。
蒙古大汗蒙哥,被南宋大军,一箭射杀于钓鱼城下,
他的突然去世,让蒙古帝国瞬间陷入混乱。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三路灭宋大军全停了 —— 忽必烈正在鄂州跟贾似道对峙,一听哥哥死了,赶紧跟贾似道签了个私下协议就往北跑,争夺蒙古大汗之位去了;
兀良合台的部队刚打到长沙城下,也不得不撤军;
四川的蒙古军更惨,群龙无首之下,被钓鱼城的宋军追着打。
这一下,南宋等于多活了二十年。
后来忽必烈跟阿里不哥打了四年内战(1260-1264),
等他获胜后,重新腾出手来收拾南宋时,形势已经变了:
南宋虽然还是那个弱不禁风的样子,
但蒙古这边的战略重心也变了 —— 忽必烈跟汉饶关系更密切,灭宋的策略也调整了,放弃了强攻四川,转而先打襄阳。
但如果蒙哥没死呢?
以他的性格,绝不会像忽必烈那样半途而废。
蒙哥,这人出了名的倔,当年西征花剌子模,他跟拔都一起打钦察草原,硬仗全是他冲在前面。
围攻钓鱼城时,蒙古将领劝他绕过去先打重庆,他偏不,
我奉命伐宋,岂能攻不下一座城。
要是他活着,钓鱼城就算再硬,估计也扛不住 —— 蒙古人有的是时间,把城周围的山头全占了,断绝水源粮草,困也能把城里困死。
退一步,就算钓鱼城还能再守两年,
但蒙哥的三路大军也不会停。
忽必烈也不敢在鄂州跟贾似道磨蹭,
毕竟兀良合台从云南过来的部队已经打到了湖南,
到时,南宋的川陕 - 荆襄 - 江淮 防线,将会被同时撕开!
以史为鉴,兴衰更替,了然于胸!
正因往昔旧事历历在目,
故而,南明隆武帝在稳固北面秦岭——黄河防线,占领青海南部之地后,
旋即谋划,打算由李定国为主帅,国丈佟图赖为副帅,统率十万大明铁骑,西进青藏高原,
从而将清军从北面南下进攻南明的最后一条进军路线,也彻底封死!
但大国出征,讲究出师有名!
无故而兴师,必将引起国人反感,也难以凝聚人心。
毕竟此刻大明与满清,两国刚刚才签订双十二协议,才刚刚议和,
若无故,就进攻满清的弟——漠西卫拉特蒙古,所建立的西藏和硕特蒙古汗国,
必然会引发两国的再次大战,此举对南明整体局势不利,
毕竟中原洛阳大战,刚刚结束,
之前进军玛曲大草原之时,还是双方大战之时,不在此列!
若大战刚刚结束,和议刚刚签订,
南明就无故,撕毁协议,就太不讲究了,
正因如此,南明隆武帝朱慈璧,才调来关于青藏高原的所有历史资料,
想从其中找出一个进军西部满清控制下的弟势力——漠西蒙古和硕特蒙古汗国青藏高原的借口,
此举和明成祖朱棣想要北伐,而找出汉高祖刘邦白登之围,手段同出一撤!
看到此处,隆武帝朱慈璧继续往下看,
蒙哥的死带来的另一个连锁反应,是蒙古帝国的分裂加速。
忽必烈跟阿里不哥的内战,表面是兄弟争位,
其实是蒙古帝国汉化派守旧派的分裂。
忽必烈长期在汉地经营,身边全是刘秉忠、张文谦这些汉人谋士,主张用汉法治理国家;
阿里不哥在和林(蒙古都城),代表的是蒙古传统贵族,觉得应该保持游牧本色。
蒙哥虽然是蒙古人,但他对汉地的态度很微妙。他不像窝阔台那样完全信任耶律楚材,也不像后来的阿里不哥那样排斥汉人。
他一方面重用色目人理财,
另一方面也让史泽、刘黑马等汉人军阀帮他治理汉地。
这种平衡术其实很关键 —— 既不让蒙古贵族觉得被汉化,又能利用汉饶治理经验。
如果蒙哥能多活十年,至少能把汗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他有七个儿子),而不是让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火并。
那样的话,蒙古帝国可能不会分裂成四大汗国(钦察、察合台、窝阔台、伊利)和元朝。
毕竟蒙哥对西边的钦察汗国(拔都建立)有恩,
当年正是拔都力挺他上位,两大势力关系不错;
伊利汗国的旭烈兀是他亲弟弟,肯定听他的;
察合台和窝阔台系经过他的清洗,短期内翻不起浪。
当然,历史从来没樱
蒙哥死在钓鱼城下,既是偶然,也有必然。
蒙古人虽然能征善战,但到了南方,面对湿热的气候、复杂的地形和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本来就打得很吃力。
钓鱼城地势险要,军民同心,就算蒙哥没死,能不能短期内攻下来也是未知数。
蒙哥的死,让蒙古帝国从扩张机器慢慢变成了统治机器,让忽必烈有机会推行汉化政策,也让南宋多苟延残喘了二十年。
这二十年里,江南的经济文化继续发展,为后来元朝的南北融合打下了基础。
公元1260年,三月二十四日,忽必烈在开平召开忽里勒台大会,
塔察儿“率先”劝进,移相哥(合撒儿子)、忽剌忽儿(合赤温孙)、合丹(窝阔台子)、阿只吉(察合台曾孙)等合辞推戴,
于是忽必烈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即蒙古帝国大汗。
五月十九日,忽必烈发布《中统建元诏》,正式建立大蒙古国的第一个年号“中统”。
改元“中统”,明确地强调新政权之为中朝正统、“下一家”的地位”。
在得知忽必烈于漠南抢先召开忽里勒台后,
阿里不哥只得匆忙于中统元年(1260年)五月,在驻夏据地阿勒泰山中,召集留守漠北份地的诸王宗戚,举行大会,并在会上被拥立为大汗。
这样,蒙古帝国就出现了两大汗相抗衡的局面。
经过四年内战,忽必烈于公元1264年,大败阿里不哥,成为大蒙古国唯一的大汗!
公元1271年,下诏燕京,改名为中都,
之后忽必烈发布《改元诏》,
取《易经》之职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其职乾元”象征道的开创性力量,寓意政权顺应命、统御万物。
忽必烈通过这一命名,将蒙古政权纳入华夏文化传统,强调其作为中原正统王朝的地位。??
公元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
公元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战中击败南宋残军,俘虏幼帝赵昺,南宋灭亡,
至此,元朝正式统一中国。 ?
之后,元世祖忽必烈,在吐蕃设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
并陆续在吐蕃秃思马、突甘斯地方设置了宣慰司,
如脱思麻宣慰司、朵甘思宣慰司等!
之后,元世祖又委派撒思加部出身的帝师八思巴与宣政院官员,共同管理吐蕃乌斯藏等三路政教事务,
扶持八思巴,创建萨斯迦部衙署,即萨迦政权,
并让其在吐蕃乌斯藏等三路开始了大体统一的统治。
元世祖本人又与帝师八思巴在教法上,“结为施主与福田的关系”,
并率领皇室与萨斯迦款氏在姻亲上结为“甥舅”关系。
从此,吐蕃青藏高原,纳入到了大元忽必烈的统治之下!
具体,就是元朝在青藏高原设立宣政院,作为中央直属机构,直接管理吐蕃青藏高原地区。
宣政院之下,又设吐蕃宣慰使司三处,
分别管辖脱思麻、喀木、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地,
并在萨斯迦,建立西藏地方行省政府,任命地方长官兼宣慰使。 ?
元朝通过派遣官兵、设置宣政院及行省等方式强化统治。
例如在纳里速古鲁孙(今列城)设元帅府,
在前藏、后藏等地设立万户,形成十三万户的军事管理体系。 ?
同时,推动茶马贸易,通过贸易加强与青藏高原的联系。
从而使青藏高原的宗教文化(如藏传佛教)与中原文化融合,
形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统一大格局。 ?
元朝重新塑造了中华大一统的概念,
将蒙古族的大元、藏族的吐蕃、汉族的宋朝、党项族的西夏、女真族的金朝、契丹族的辽朝,白族的大理,全部整合为一体,
从此,华夏第一次有了大中华的概念!
喜欢挽天倾之南明复兴请大家收藏:(m.132xs.com)挽天倾之南明复兴132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