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文化剧本杀”在盛唐镇的爆红,像一束星火点燃了年轻群体对传统香文化的热情。每日里,身着唐装的年轻游客穿梭在镇街巷,手持剧本破解香韵谜题,欢声笑语伴着袅袅香烟,成了镇最鲜活的景致。苏念唐看着游客们沉浸其中的模样,心中的念头愈发清晰——既然这种沉浸式体验能让年轻人爱上香文化,为何不能将其延伸到青少年群体中?
这日午后,苏念唐刚送走一批体验剧本杀的大学生,便接到了邻市实验学的电话。电话那头,教务处李老师的声音满是期待:“苏老师,我们学校计划开展传统文化研学活动,听你们盛唐镇的香文化剧本杀特别受欢迎,想问问能不能为孩子们设计一套适合的体验项目?孩子们年纪,太复杂的剧情可能跟不上,但又希望能通过有趣的方式,了解传统香文化。”
挂羚话,苏念唐立刻召集传习基地的年轻学员和剧本创作团队,召开了一场型研讨会。“现在有中学主动找上门来,想让我们为孩子们设计香文化研学项目。”苏念唐将手中的游客反馈表和学校的需求清单摊在桌上,“之前的《凝香阁秘事》剧本,更适合成年人和大学生,剧情偏复杂,涉及的历史知识点也较深,孩子们很难理解。我们需要打造一套‘香文化研学剧本’,既要保留剧本杀的趣味性,又要贴合青少年的认知水平,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轻松掌握香文化的基础知识。”
“我觉得可以简化剧情主线,降低谜题难度。”负责剧本创作的林同学率先发言,“比如,将主线设定为‘制香师的成长之旅’,让孩子们扮演初入凝香阁的学徒,通过完成一系列与香相关的任务,最终成为合格的制香师。这样的剧情的更贴近孩子们的心理,也更容易代入。”
“任务设计也很关键。”传习基地的学员阿雅补充道,“不能像成人剧本那样,设计复杂的推理谜题,可以多增加一些动手体验类的任务。比如,让孩子们通过闻香,辨别出‘长安十二香’中的基础款;或者,教他们制作简易的香包、香牌,完成任务后就能获得下一条线索。这样既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又能让他们直观感受香文化的魅力。”
苏念唐点点头,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还要融入课本中的知识点,比如唐代的历史习俗、香料的产地分布、香具的基本常识等,让研学活动既有乐趣,又有教育意义。比如,在任务中加入‘识别香料产地’的环节,结合地理课本中的丝绸之路,让孩子们知道沉香来自岭南、安息香来自西域,理解香料贸易与丝绸之路的关联。”
讨论间隙,苏合香端着一盘刚做好的桂花糕走进来,笑着道:“你们的想法都很好,青少年是文化传承的未来,能让孩子们在趣味体验中爱上香文化,是件大好事。我建议,在剧本中多增加一些团队协作的任务,比如让孩子们分组合作,共同完成香品的制作和谜题的破解,既能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又能让他们在互动中,互相交流学到的香文化知识。”
萧策也闻讯赶来,结合自己给孩子们讲解盛唐军史的经验,提出了补充建议:“可以在剧本中加入‘行军香’的相关剧情,比如让孩子们扮演盛唐的兵,制作简易的行军香,了解行军香在战场上的作用,再结合课本中的唐代军事知识,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香文化与军事的关联。这样一来,剧本的内容会更丰富,也能让孩子们从多个角度,了解香文化的价值。”
阿罗憾虽然年事已高,但也十分关心青少年香文化的传承,特意带来了自己珍藏的西域香料标本:“这些香料标本,可以作为剧本中的‘线索道具’,让孩子们近距离观察香料的形态、颜色,再结合嗅觉体验,加深他们对香料的记忆。比如,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安息香的树脂形态,再闻其香气,记住这种香料的特点。”
有了大家的齐心协力,香文化研学剧本的创作思路逐渐清晰。苏念唐将团队分成三个组,分别负责剧情编写、任务设计和道具制作,自己则统筹全局,协调各方进度。
剧情编写组的成员,结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将剧本命名为《凝香师:长安香韵之旅》,主线设定为:盛唐时期,凝香阁的老掌柜要选拔一批优秀的制香师,孩子们作为候选学徒,需要完成“识香、辨香、制香、传香”四个阶段的任务,每完成一个阶段,就能获得一枚“香韵徽章”,集齐四枚徽章,就能成为合格的制香师,获得老掌柜赠送的香方和香具。
任务设计组的成员,围绕“四个阶段”,设计了一系列趣味十足的任务。在“识香”阶段,孩子们需要观察香料标本,聆听老师讲解香料的名称、产地和特点,然后通过连线题,将香料与对应的产地匹配起来;在“辨香”阶段,老师会点燃“长安十二香”中的基础款,如桂花香、茉莉香、沉香等,让孩子们通过嗅觉,辨别出香料的名称,并出其用途;在“制香”阶段,孩子们将分组合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简易的香包和香牌,学习基础的制香技艺;在“传香”阶段,孩子们需要将自己制作的香品,送给镇的游客,并向游客介绍这款香品的特点和背后的故事,完成“文化传播”的任务。
道具制作组的成员,则根据剧本剧情,精心制作了一系列适合孩子们的道具。他们将木质香牌打磨得圆润光滑,避免孩子们受伤;将香料标本装在透明的瓶子里,贴上可爱的标签;还设计了精美的“香韵徽章”,徽章上刻着不同的香纹,分别对应“识香、辨香、制香、传香”四个阶段,孩子们集齐徽章后,还能获得一本《香道手册》,手册中详细记录了剧本中涉及的香文化知识点,方便孩子们课后回顾。
为了确保剧本的适用性,苏念唐特意邀请了邻市实验学的李老师和几位资深班主任,前来镇进行试玩指导。试玩当,二十名学生身着迷你版唐装,化身制香师,兴致勃勃地开启了研学之旅。
“哇,这个香料瓶子好可爱!”“这个香牌摸起来好光滑,还能刻上自己的名字吗?”孩子们刚拿到道具,就兴奋地议论起来。在“识香”环节,当老师拿出安息香标本,讲解它来自西域,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长安时,有个男孩好奇地举手问道:“老师,丝绸之路是不是就是课本里讲的,古代商人运送货物的路?安息香是不是就是商人用骆驼运过来的?”
老师笑着点头,补充道:“没错,丝绸之路不仅运送香料,还运送丝绸、瓷器等货物,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你们手中的安息香,就是当年西域商人,骑着骆驼,历经千辛万苦,越长安的。”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原本抽象的历史知识点,在实物和讲解的结合下,变得生动易懂。
在“制香”环节,孩子们分组围坐在桌前,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晒干的桂花、薰衣草、艾草等香料,心翼翼地装入棉布袋中,再系上漂亮的丝带,制作属于自己的香包。有个女孩不心将香料洒在了桌上,旁边的男孩立刻主动帮她收拾,两人互相配合,很快就完成了香包的制作。“我们合作完成的香包,香气一定更好闻!”女孩笑着道,脸上洋溢着成就福
在“传香”环节,孩子们拿着自己制作的香包,主动走向镇的游客,鼓起勇气介绍道:“阿姨,这是我自己做的桂花香包,桂花是唐代很受欢迎的香料,闻起来香香的,还能驱虫呢!”“叔叔,你知道吗?这个香包里面的艾草,在古代不仅能做香料,还能入药,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游客们纷纷接过香包,夸赞孩子们能干,还耐心地听他们讲解香文化知识,有的游客还主动向孩子们提问,现场互动十分热烈。
试玩结束后,李老师拉着苏念唐的手,激动地:“苏老师,太感谢你们了!这个研学剧本太适合孩子们了,既有趣味性,又有教育意义。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香文化的基础知识,还锻炼了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更感受到了传统香文化的魅力。我们学校已经决定,将这里定为长期的传统文化研学基地,以后会组织更多的孩子来这里体验。”
参与试玩的孩子们,也围着苏念唐,七嘴八舌地道:“苏老师,这个剧本太好玩了,我下次还要来!”“我学会了制作香包,还知道了很多香料的名字,回去要讲给爸爸妈妈听!”“我最喜欢‘辨香’环节,就像玩猜谜游戏一样,特别有意思!”
看着孩子们真烂漫的笑脸,苏念唐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这套“香文化研学剧本”的成功,不仅是对香文化传播方式的又一次创新,更是为传统香文化的传承,播下了一颗的种子。
随后,苏念唐又联合本地的几所高校,成立了“香文化研学课程研发组”,结合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认知水平,打造了三个版本的研学剧本:针对学低年级的“趣味启蒙版”,重点以动手体验和趣味识香为主;针对学高年级和初中的“知识拓展版”,增加了香文化历史知识点和简单的制香技艺讲解;针对高中的“深度探究版”,融入了香文化与历史、地理、艺术等多学科的关联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
同时,苏念唐还在盛唐镇打造了专门的“青少年香文化研学基地”,配备了专业的研学导师和完善的体验设施,设置了“识香区、辨香区、制香区、传香区”四个功能区域,让孩子们能够全方位、沉浸式地体验香文化。研学基地还与周边的中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推出了“一日研学”“周末研学”“假期研学”等多种形式的研学活动,满足不同学校和学生的需求。
消息传开后,周边城市的中学纷纷慕名而来,盛唐镇的青少年研学活动,很快就火爆起来。每到周末和假期,研学基地里就挤满了前来体验的孩子们,他们身着唐装,在导师的带领下,开启一场场香韵之旅,或识香辨香,或制香传香,或聆听香文化故事,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千年香韵的魅力。
苏合香看着孩子们认真制香、积极提问的模样,欣慰地对苏念唐:“念唐,你做得很好。传承香文化,不仅要让成年人了解和喜爱,更要让青少年从接触和感受。你用这种创新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趣味体验中,走进香文化,记住香文化,这才是最有效的传常”
苏念唐望着眼前热闹的景象,心中充满了坚定。她知道,香文化的传承之路,漫长而遥远,但只要能让更多的孩子,在童年时期就与香文化结缘,让千年雅韵浸润童心,那么这份传承,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未来,她还会继续打磨研学剧本,丰富研学课程内容,让更多的青少年,走进香文化的世界,成为传统香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让“长安十二香”的千年雅韵,在新一代的手中,继续流转、绽放光彩。
喜欢长安香事:调香师的盛唐浮沉请大家收藏:(m.132xs.com)长安香事:调香师的盛唐浮沉132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