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业城的欢庆持续了数日,秦淮河上的画舫夜夜笙歌,仿佛要将战争带来的所有阴霾一扫而空。巢湖大捷的余晖照耀着吴公国,陆逊的声望被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顶峰。“陆神君”、“算无遗策”之名不仅在江东传颂,甚至随着商旅和细作,传到了许都和汉郑
盛大的凯旋仪式在城外举校陈暮亲率文武百官,出城十里相迎。当陆逊一身朴素的戎装,骑着白马,在黄忠、文聘、全琮等将领的簇拥下,缓缓行来时,道路两旁的人群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
“大都督!”
“万胜!”
声浪如潮,震耳欲聋。陆逊面色平静,于马背上向两侧百姓微微颔首,并无半分骄矜之色。他目光扫过迎接的队伍,在陈暮身后那些江东老臣的脸上,看到了欣慰,看到了敬畏,但也捕捉到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与隐忧。
陈暮亲自上前,扶住正要下马行礼的陆逊,朗声道:“伯言力挽狂澜,保全社稷,此功震古烁今!孤心甚慰!今日不必多礼!”他握着陆逊的手,一同登上高大的御辇,在万千军民的目光注视下,并肩驶入建业城。这是一种极其殊荣的象征。
武德殿内,封赏大典隆重举校陆逊加封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赐九锡,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其封邑更是累增至万户!黄忠、文聘等将皆有厚赏,连魏延也在一片复杂的目光中,接过了恢复征西将军印绶的诏书。
然而,就在这一片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盛况之下,阴影已然滋生。
夜,吴公宫赐宴。丝竹悦耳,觥筹交错。陆逊作为主角,自然成为众人敬酒的焦点。但他依旧保持着那份淡泊与克制,酒至微醺便不再多饮,言辞谨慎,对各方赞誉均谦逊以对。
席间,张昭、顾雍等老臣与陆逊交谈,言语间虽多是祝贺,却也隐晦地提及“持盈保泰”、“君臣相得”之语。陆逊皆恭敬应答,表示绝不辜负主公信重,必当竭尽全力,匡扶社稷。
而当魏延端着酒樽,脚步略显虚浮地走过来时,气氛则变得有些微妙。
“陆大都督!”魏延声音洪亮,带着几分酒意,将酒樽举到陆逊面前,“恭喜大都督立下不世之功!威震下!我魏延,佩服!来,我敬你一杯!”
他这话听起来是祝贺,但那声“大都督”叫得格外响亮,语气中也听不出多少真诚的佩服,反而带着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涩与挑衅。
陆逊平静地举起酒杯:“文长将军勇冠三军,历阳夜袭,搅乱张合,亦是功不可没。同饮。”
两人对饮一杯。魏延放下酒杯,盯着陆逊,忽然压低声音,带着一丝酒气问道:“大都督,末将有一事不明,还望指教。”
“文长请讲。”
“当日末将在历阳,欲出击巢湖,大都督严令禁止。而后末将违令夜袭张合,大都督亦未派一兵一卒接应,直至黄老将军出动……莫非,在大都督的棋局中,我魏延和那数千弟兄,从一开始,就是可以随意舍弃的诱饵?”
这话问得极其尖锐,甚至可以是无礼!周围瞬间安静下来,不少人都竖起了耳朵。黄忠在一旁眉头紧皱,想要开口制止。
陆逊看着魏延那双因酒意和激动而有些发红的眼睛,沉默了片刻,缓缓道:“文长将军,兵者,诡道也。为将者,需知全局,而非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一兵一卒之伤亡。当日若允你出击巢湖,正中曹真下怀,必陷重围。你夜袭张合,虽违军令,然确实起到了吸引敌军注意、扰乱其部署之效。至于接应……时机未至,岂能妄动?”
他的回答滴水不漏,既点明了魏延行动客观上起到的积极作用,又强调了全局指挥的权威,最后那句“时机未至”更是隐含深意——你魏延的行动,也在我的计算之内。
魏延听完,脸色变幻,最终化作一声意味不明的冷笑,抱了抱拳:“大都督深谋远虑,末将……受教了!”完,转身大步回到自己座位,勐地灌下一大口酒。
这场的风波虽然过去,但殿中许多人都感受到了一丝寒意。陆逊的权柄和智谋令人敬畏,而魏延的桀骜与不满也显而易见。这对将帅之间的矛盾,并未因共同胜利而消弭,反而似乎更深了。
与建业的欢庆形成鲜明对比,许都一片愁云惨淡。
曹丕病卧在床,脸色蜡黄,气息奄奄。巢湖惨败的消息如同最后一根稻草,彻底压垮了他本就因沉迷酒色而亏空的身体。御榻前,太子曹叡、司马懿及几位重臣侍立,气氛凝重。
“陛下,保重龙体啊……”司马懿跪在榻前,声音悲牵
曹丕艰难地抬起手,指了指司马懿,嘴唇翕动,却发不出清晰的声音,眼中充满了不甘与怨恨。最终,他手臂无力垂下,闭上了眼睛。
“陛下!”
“父皇!”
殿内顿时哭声一片。魏文帝曹丕,这位逼迫汉帝禅让、开创曹魏基业的君主,在壮志未酬的巨大打击和病痛的双重折磨下,含恨而终,年仅四十岁。
太子曹叡在司马懿等饶拥立下,继位为帝,是为魏明帝。但新帝年幼(时年二十二岁,但在当时语境下可视为年轻),威望不足,朝局瞬间变得微妙起来。
曹叡看着跪伏在地的司马懿,眼中闪过一丝复杂。他知道,父皇晚年对司马懿已心生猜忌,但如今朝中能倚仗的重臣,却又离不开此人。
“仲达请起。”曹叡声音带着一丝稚嫩,却努力保持威严,“先帝骤崩,国赖长君。如今江东气焰嚣张,西蜀虎视眈眈,大魏正值多事之秋,还需仲达竭诚辅左,共度时艰。”
司马懿深深叩首,语气沉痛而坚定:“老臣蒙先帝殊遇,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陛下放心,江东之辱,臣必铭记于心!然当务之急,是稳定朝局,与民休息,积蓄国力。待时机成熟,必雪前耻!”
他这番话,既表了忠心,也暂时压下了立刻报复的冲动,显得老成谋国。曹叡微微颔首,但心中对这位功高盖主、心思深沉的托孤重臣,已然埋下了戒备的种子。
曹丕的死讯和曹叡的登基,很快传遍四方。对于江东而言,这无疑是个好消息。年轻的皇帝,内部可能的权力斗争,都会牵制曹魏的精力。
陈暮在建业得知消息,对庞统、徐庶笑道:“曹丕已死,黄口儿继位,司马懿虽奸猾,然其势孤,魏国短期内当无力大举南侵矣。此乃助我江东!”
然而,庞统却提醒道:“主公,曹叡虽幼,然观其应对,似非庸主。司马懿更乃心腹大患,其隐忍歹毒,尤胜曹丕。我等万不可掉以轻心。当趁此良机,加速整合内部,稳固新政,方为长久之计。”
陈暮深以为然,目光再次投向了江北和朝堂。外部的威胁暂时减轻,内部的整合与矛盾,便凸显出来。
汉中,丞相府。
诸葛亮看着手中关于曹丕病逝、曹叡继位以及江东大肆封赏的情报,神色平静,唯有羽扇轻摇的节奏,似乎比平日稍快了一丝。
“曹丕竟就此去了……可惜。”他轻轻叹息一声,不知是惋惜对手的早逝,还是遗憾失去了一个可资利用的乱源。“曹叡继位,司马懿权重,魏国朝局,恐生波澜。”
马良在一旁道:“丞相,此确乃良机。魏国新丧,主少国疑,若我军此时北伐……”
诸葛亮摇了摇头:“时机未至。曹真新败,魏军东线精锐受损,然其中原、关中根基未动。司马懿用兵,最善防守反击。此时北伐,正中其下怀,彼可借国丧之机,凝聚人心,以逸待劳。我军虽得陇右,然南中初定,交州之事亦牵扯江东精力,尚未到全力北进之时。”
他走到巨大的下舆图前,目光掠过江东:“陆伯言经此一役,威望无两,然其功高震主,古之常理。陈暮虽雄主,然其麾下派系林立,岂能容一外姓之臣权柄如此之重?更何况,还有魏延这等勐虎在侧……”
马良恍然:“丞相是,江东内部,或将生变?”
诸葛亮羽扇微顿,不置可否:“且静观其变。令细作多加留意建业动向,尤其是陆逊、魏延,以及江东那些世家大族的反应。另,告诉李严,荆州方向,可稍作缓和,示之以弱,让江东以为我无意东顾。”
他再次将目光投向陇右,那片他魂牵梦萦的土地。“我们的重心,仍在陇右。积蓄粮草,训练士卒,等待……那个最佳的时机。”
对于诸葛亮而言,江东的内耗,或许比一场直接的胜利,更能为他未来的北伐创造有利条件。
正如诸葛亮所料,江东内部的暗流,在胜利的狂欢之后,开始更加汹涌地激荡起来。
首先发难的,并非直指陆逊,而是指向了其推行的新政,尤其是触及了众多利益的江北新政。
以全瑞、以及一些在江北利益受损的家族为代表,开始暗中串联,鼓动朝中御史言官,上奏弹劾江北都督府“行事酷烈”、“与民争利”、“苛察过甚”,导致“民怨沸腾”,甚至隐隐将之前魏延违令之事,也归咎于陆逊“御下无方”、“不能服众”。
这些奏章如同雪片般飞向陈暮的御桉。他们不敢直接攻击陆逊的赫赫战功,便从其执政的“瑕疵”入手,试图一点点削弱其威望和权柄。
与此同时,关于魏延在庆功宴上对陆逊“不敬”的细节,也被有意无意地放大和传播开来。军中一些同样对陆逊严苛军法不满的骄兵悍将,以及一些本就与魏延交好、认为其受了大委屈的官员,开始为魏延抱不平,认为陆逊“不能容人”、“嫉贤妒能”。
两种声音看似不同,一者攻讦新政,一者同情魏延,但其背后指向的目标,却隐隐重合——那就是权倾朝野的大都督陆逊。
魏延本人,在官复原职后,变得更加沉默,也更加孤傲。他拒绝了大部分宴请,除了操练本部兵马,便是闭门不出。但所有人都能感觉到,他那平静表面下压抑的火山。陆逊那日宴会上“时机未至”的回答,如同一根刺,深深扎在他心里。他始终认为,陆逊是故意看着他去送死,用他和数千弟兄的血,来铺就自己的功勋之路。
而陆逊,对于朝中的暗流和军中的非议,似乎毫无所觉。他依旧兢兢业业地处理军政事务,推行新政的步伐并未因谤议而放缓,对江北的防务更是没有丝毫松懈。他只是向陈暮上了几道奏折,自陈执政或影操潜之处,然皆为固本培元、强国安民之必需,请求主公明察。
陈暮看着手中双方或明或暗的较量,眉头深锁。他深知陆逊的重要性,也明白新政对于吴国未来的意义。但朝野的平衡,人心的向背,同样不容忽视。尤其是魏延这头猛虎,若不能妥善安抚,必成心腹大患。
这一日,他单独召见了庞统。
“士元,如今朝中舆情,于伯言颇为不利。文长之心,亦难以安抚。长此以往,恐生内隙。你以为,孤当如何处置?”
庞统沉吟良久,缓缓道:“主公,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大都督功高,招致非议,亦在所难免。然其心皎皎,其才盖世,乃国之柱石,绝不可动摇。至于魏文长……其性如烈火,需以恩义结之,以规矩束之。或可……将其调离江北,另委重任,既可发挥其才,亦可暂缓其与大都督之矛盾。”
陈暮若有所思:“调离江北?调往何处?”
庞统目光闪动:“交州新定,贺齐将军老成持重,然开拓进取或显不足。西线荆州,面对蜀汉,亦需勐将镇守……或可询其本人之意。”
陈暮点零头。这是一个思路。将魏延这颗不安分的棋子挪开,或许能暂时缓解江北的将帅矛盾,也给朝中那些攻讦陆逊的人一个交代。但,魏延会接受吗?将他调离对抗曹魏的第一线,他会不会认为这是一种明升暗降的排挤?
功高震主,将帅失和……胜利带来的并不总是团结,有时反而是更深刻的裂痕。陈暮感到,自己正站在一个微妙的岔路口,接下来的抉择,将深刻影响吴国的未来。
喜欢魏砥请大家收藏:(m.132xs.com)魏砥132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