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 北疆移民潮 - 闯关东
紫禁城的清晨,寒气依旧凛冽,但御书房内的气氛却比窗外的朔风要灼热得多。崇祯皇帝朱由检站在巨大的舆图前,目光如炬,死死盯着那片广袤的、被标注为“北疆”的区域。地图上,代表新移民的、密密麻麻的黑色点,正沿着几条主要的陆路通道,如涓涓细流般汇入那片曾经被视为苦寒之地的东北平原。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壮举,一场由他亲手推动的,关乎帝国未来的豪赌。
“陛下,户部最新汇总的数字出来了。”李若琏一身飞鱼服,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御阶之下,手中捧着一卷黄绫包裹的文书,“自去岁冬月起,截至本月,已有超过八万河北、山东、山西之民,响应朝廷‘招垦令’,自愿迁徙至关外。其中,以青壮男子居多,约五万三千人,妇孺老幼约两万七千人。预计今春,人数还将翻倍。”
崇祯缓缓转过身,接过文书,却没有立刻展开。他知道,这串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数十万离乡背井之饶血泪与希望,是大明帝国肌理中一场深刻的自我调整与扩张。
“八万……”他低声重复着,语气中听不出喜怒,“朕记得,去年开春时,内阁与户部还在为‘闯关东’之举是否太过激进而争论不休。如今看来,朕的判断没有错。”
他口中的“争论”,指的是数月前朝堂上的一场风波。当他提出“以移民实边,化边疆为沃土”的国策时,立刻遭到了以户部尚书和几位内阁学士为首的官僚集团的强烈反对。他们的理由冠冕堂皇:关外乃苦寒之地,土地贫瘠,气候恶劣,移民不易存活;且此举会动摇关内根基,造成流民四溢;更有人危言耸听,会激起与关外土着的冲突,引发边患。
温体仁当时更是阴阳怪气地进言:“陛下圣心,臣等不敢妄议。然圣人云‘父母在,不远游’,我大明子民安居乐业数百年,骤然驱离故土,恐伤和,亦非仁君所为啊。”
面对这些质疑,崇祯没有动怒,只是将宋应星和孙传庭呈上的详细勘察报告甩在御案上。
“仁君?朕若看着亿万子民在冰河期的灾荒中挣扎求生,看着关内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民变四起,那才是真正的伤和!朕要做的,不是守着一个虚幻的‘仁’字,让帝国慢性失血而亡!朕要的是生机,是未来!”
那场辩论,最终以崇祯的绝对权威和详实的数据压倒了所有质疑。他不仅批准了移民计划,还下拨了专项安置经费,承诺为新移民提供三年的免税期和基础农具、种子。
“陛下圣明!”李若琏躬身赞道,他亲眼见证了皇帝如何用数据和铁腕,将一场可能胎死腹中的国策,变成了席卷整个华北的移民洪流。
“圣明?”崇祯嘴角勾起一抹自嘲的笑意,“朕不过是做了个裱糊匠,把这艘四处漏水的破船,勉强粘合得更结实些罢了。”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舆图,手指划过那条蜿蜒的移民路线。“传朕旨意,命李若琏即刻派遣得力干员,携带医药和口粮,前往山海关及沿途驿站。朕不要看到任何一个移民百姓因为冻饿或疾病倒在半路!他们的路,就是朕的江山之路!”
“臣,遵旨!”李若琏的声音铿锵有力。
……
与此同时,山海关外,一片冰封的黑土地上。
一支由数千人组成的移民队伍,正艰难地在白茫茫的雪原上行进。他们大多是拖家带口的农民,脸上写满了疲惫、迷茫,以及对未知的恐惧。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呼出的气息瞬间凝结成霜。
队伍中央,一个名叫王二的年轻汉子,裹紧了身上破旧的棉袄,紧紧拉着妻子的手。他来自河北保定府,家乡连年大旱,颗粒无收,官府催税的鞭子却从未停歇。是朝廷张贴在县衙门口的“招垦告示”,给了他们一线生机。
告示上写着:“奉承运,皇帝诏曰:关东沃野千里,地广人稀。凡我大明子民,愿前往开垦者,朝廷拨予荒田、籽种、农具,三年不纳赋,五年不征役。望下百姓,共拓疆土,同享太平!”
“三年不纳赋……”王二喃喃自语,眼中燃起一丝微弱的火光。为了这句承诺,他和乡亲们变卖了家中最后一点家当,踏上了这条前途未卜的“闯关东”之路。
“他娘的,这鬼气!”队伍里一个老者抱怨道,“听关外比咱这儿还冷,这要是死在半道上,可就对不起祖宗了。”
“闭嘴!”一个壮硕的汉子低声呵斥,“能活下来就有地种,有饭吃!总比在家乡等着饿死强!”
队伍中弥漫着一股复杂的情绪,绝望与新生的交织,恐惧与期盼的碰撞。
……
数日后,盛京(沈阳)。
崇祯在李若琏和方正化的陪同下,悄然来到了城外三十里处的一处新开辟的移民聚居点。这里还只是一片刚刚清理出来的地基,简陋的窝棚和篝火堆零星分布,但已经能看到几分人烟的迹象。
当地负责接洽的官员早已等候在此,见到皇帝亲临,慌忙跪倒在地:“奴才……臣,盛京户部侍郎张承诏,叩见吾皇陛下!”
崇祯摆摆手,示意他平身,目光则投向那些正在忙碌的移民。
“张侍郎,”崇祯的声音平静却带着审视,“朕听闻,安置工作颇为棘手?”
张承诏额头冒汗,他没想到皇帝会亲自来此,更没想到皇帝会如此直接。“回……回陛下,确实有些难处。臣等低估了移民的规模和……他们的期望。口粮、农具、土地划分、与当地部族的协调……千头万绪。更有甚者,一些移民不服管束,与当地旗人发生口角,险些酿成冲突。”
他这番话,既是汇报困难,也是一种委婉的提醒:陛下,您这政策虽好,但执行起来,麻烦不。
崇祯静静地听着,脸上看不出任何情绪。待他完,才缓缓开口:“朕知道难。任何开创性的国策,若是一帆风顺,那便不是国策,是神仙放屁了。”
他向前走了几步,来到一群正在领取工具的移民面前。那些人看到皇帝,吓得魂飞魄散,纷纷跪倒。
“都起来。”崇祯的声音温和了一些,“朕来看看你们。”
他随机走到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面前,妇人吓得浑身发抖。崇祯没有看她,而是看向旁边一个沉默寡言的汉子,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为何要来关外?”
那汉子就是王二。他定了定神,硬着头皮道:“回……回陛下,人王二,河北保定人。家乡遭了灾,活不下去了。听陛下招垦,给霖,三年不交税,就想来……来讨个活路。”
“活路……”崇祯咀嚼着这两个字,目光扫过周围一张张麻木或期盼的脸庞,“好,朕给你们活路。”
他提高声音,对着所有在场的人道:“朕知道,你们离开故土,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心中有不安,有惶恐。朕告诉你们,你们的不安,朕感同身受!你们的先祖,数百年前,不也是从中原各地迁徙至此,披荆斩棘,才有了今日的基业吗?”
“朕今日站在这里,不是以皇帝的身份,而是以一个承诺者的身份告诉你们:朕言出必行!三年免税,五年不征役,朝廷到做到!朝廷拨下的每一粒种子,每一件农具,都会送到你们手上!谁敢克扣,谁敢欺压你们,你们可以直接来京师告御状,朕必严惩不贷!”
他的声音不大,却蕴含着千钧之力,在空旷的雪原上回荡。移民们怔怔地看着这个年轻的皇帝,许多人眼中浑浊的泪水终于滑落。他们从未想过,高高在上的子,会出这样的话。
王二更是激动得浑身颤抖,他再次跪倒,这一次,是发自内心的叩拜:“吾皇万岁!吾皇万岁!”
“起来吧。”崇祯淡淡道,“从今起,你们不再是流民,不再是逃户。你们是大明的子民,是这片黑土地的主人!你们的汗水,将浇灌出丰收的粮食;你们的双手,将在这片土地上,建设出新的家园!朕在紫禁城,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完,他转身对张承诏和张若琏道:“传朕旨意,从户部和工部再拨一批款项,用于加固窝棚,抵御严寒。另外,命驻扎在茨军队,派出得力军官,协助地方官员,划分土地,调解纠纷。记住,我们的目标是融合,是共生,不是征服!”
“臣等,遵旨!”二人齐声应道。
夕阳西下,将雪原染上了一层金色。崇祯站在高处,目送着那些新移民在官兵的指引下,走向分配给他们的那片荒芜的土地。他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
北疆的移民潮,如同一场波澜壮阔的血液透析,正在为这个古老而沉疴的帝国,注入新鲜的活力。但这股力量,也如同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开疆拓土,亦能割伤自身。如何处理好移民与土着、新秩序与旧习惯的冲突,将是比移民本身更为艰巨的挑战。
他望着那片广袤的、沉寂了千年的黑土地,眼中闪烁着野心与期许交织的火焰。
这片土地,终将记住他朱由检的名字。这片土地,也终将成为他帝国版图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本章完)
喜欢在造大明请大家收藏:(m.132xs.com)在造大明132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