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荒是不可能的

浅梦星眠

首页 >> 逃荒是不可能的 >> 逃荒是不可能的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 李世民假死,那天下不就是小爷的了? 大唐:天道太子李承乾 嘻哈史诗看古今 汉武帝:这个穿越者太敢说 短视频:震惊诸天万界 鼙鼓揭天破宋来 大顺县太爷 夜明 笙书传 驱魔人道士
逃荒是不可能的 浅梦星眠 - 逃荒是不可能的全文阅读 - 逃荒是不可能的txt下载 - 逃荒是不可能的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小说

第83章 耕战根基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长安的春耕大典上,李砚亲自扶着犁耙,在籍田上耕出第一垄土。身后的百姓们山呼万岁,声音里满是虔诚——这不是对帝王的盲从,而是对“耕战”二字最朴素的敬畏。他们知道,正是这位皇帝带来的新作物、新制度,让他们告别了饿肚子的日子,迎来了真正的安稳。

“陛下,今年的土豆种子比去年又饱满了许多!”负责农桑的老臣捧着一把金黄的种子,激动得手都在抖。这是李砚在空间里优化过三代的品种,耐寒耐旱,亩产比最初的野生种翻了五倍,连最贫瘠的盐碱地都能扎根结果。

李砚接过种子,凑到鼻尖闻了闻,泥土的清香混着阳光的气息扑面而来。他想起初到这个时代时,中原大地饿殍遍野的景象,再看看如今籍田周围一望无际的良田,心中百感交集。

“耕战制度,不是秦饶专利,是下饶活路。”李砚对身边的秦老儒,“当年始皇帝靠它一统六国,如今朕要靠它让下人有饭吃、有衣穿。”

秦老儒抚须长叹:“陛下此言,深得民心。耕者有其田,战者有其爵,这才是太平盛世的根基啊。”

耕战二字,如今已深深烙印在大秦百姓的骨髓里。男子十五岁便要学耕、学射,农时种地,战时从军;女子则纺线织布、操持家务,为前线的父兄子弟准备粮草。这种全民参与的生产与防御体系,让大秦如同一台精密的机器,高效运转,生生不息。

北方的草原上,曾经逐水草而居的牧民,如今也学着中原的样子开垦农田。巴特尔的儿子带着部落里的年轻人,在漠南的河谷旁种下大片土豆。黑色的土壤翻耕开来,埋进切成块的种薯,浇上融化的雪水,仿佛埋下了沉甸甸的希望。

“阿爸,以前我们靠牛羊活命,一场雪灾就可能饿死,现在种上这‘地蛋子’(土豆),就算牛羊冻死了,挖开土也有吃的。”年轻的牧民擦着汗,对身边的同伴。他们的帐篷旁,新砌的土灶上架着铁炉子,里面烧着蜂窝煤,烟筒里冒出的青烟在蓝下格外醒目。

这铁炉子和蜂窝煤,是百工营的杰作。李砚根据前世记忆,让工匠们用黏土混合煤粉制成煤饼,再铸造出带烟筒的铁炉,既能取暖,又能做饭,比传统的火塘干净高效。如今不仅草原部落家家都有,北境迁徙的百姓更是离不开——有了这两样东西,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也能安然度过。

“今年冬,咱们不用再裹着羊皮袄冻得缩成一团了!”一个牧民摸着滚烫的炉壁,笑得露出了白牙。炉子里烤着的土豆散发出焦香,孩子们围着炉子打闹,帐篷里温暖如春,再也没有了往年的萧瑟。

中原腹地更是一片繁忙景象。从关中到齐鲁,从河洛到江淮,田野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农民们赶着改良的曲辕犁,在田里穿梭;妇女们带着孩子,在田埂上捡拾遗漏的土豆;连须发斑白的老人,都在自家院子里种上了番薯,藤蔓爬满了篱笆,郁郁葱矗

“张大哥,你家的玉米都长到一人高了!”田埂上,两个农民打招呼。

“李老弟你也不差啊,看这土豆花开得多旺!”

他们口中的玉米,是李砚从美洲带回的改良种,耐旱抗虫,既能当粮食,又能做饲料;土豆花是淡紫色的碎花,不起眼,底下却藏着饱满的块茎。这些曾经的“异域奇物”,如今已成为中原百姓最熟悉的庄稼,田埂上、墙角边,只要有一寸土地,就会被种上作物,连孩童都知道“地不亏人”的道理。

粮食的丰足,直接带来了人口的激增。户部的户籍册上,人口数字以每年百万的速度增长——开元元年时,大秦人口不足千万,如今已突破五千万,而且还在持续增加。

长安城西的居民区,新盖的房屋连绵成片。刚从江南迁来的王木匠正在盖新房,他娶了邻村的姑娘,今年已经生了两个儿子,正打算再盖两间房,给将来的三胎、四胎留地方。

“以前在江南,苛捐杂税多,养一个娃都费劲,现在大秦免了徭役,税又少,多生几个娃,将来家里多几双手种地、读书,多好!”王木匠一边刨木头,一边对帮忙的邻居。

邻居笑着点头:“可不是嘛!我家婆娘刚又怀上了,算上这个,就是四个娃了。官府还送来了红糖和鸡蛋,生娃有奖励呢!”

李砚确实推行了“鼓励生育”的政策:生一个孩子,免三年徭役;生三个以上,官府补贴粮食;孤儿由朝廷收养,送入学堂读书。这些政策看似简单,却切中了百姓的痛点——只要日子有奔头,谁不想多子多福?

人口的增长,又带动了手工业、商业的繁荣。长安的西市,从清晨到深夜都人声鼎罚南方来的丝绸、瓷器,北方来的皮毛、煤炭,西域来的香料、宝石,南洋来的珍珠、象牙,堆满陵铺的货架。商人们用大秦的新币交易,算盘声噼里啪啦响个不停,比过年还要热闹。

“掌柜的,再来十匹棉布!”一个西域商人操着半生不熟的中原话,把沉甸甸的金币拍在柜台上。棉布是用李砚推广的棉花织成的,比丝绸结实,比麻布柔软,在西域和草原卖得极好,利润是粮食的十倍不止。

掌柜的笑着点头,让伙计打包棉布,嘴里念叨着:“还是大秦的皇帝厉害,不仅让咱们有饭吃,还让咱们有钱赚!”

这种繁荣,并非只存在于长安。江南的苏州,织机声日夜不停,改良后的水力织布机,一个工匠能顶过去十个;登州的港口,北洋水师的蒸汽船和南洋来的商船交错停泊,装卸货物的工人忙得脚不沾地;北境的煤矿,矿工们用新发明的绞车开采,煤炭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原,供炼铁、取暖之用。

即便是被后世称为“冰河期”的异常气候,也没能撼动大秦的根基。夏的洪涝,有百工营修建的水库和水渠疏导;冬的严寒,有蜂窝煤、铁炉子和火炕抵御;偶尔的蝗灾,百姓们会自发组织起来捕捉,因为李砚告诉他们“蝗虫也是肉,炸着吃很香”,还能拿到官府换粮食。

“陛下,今年全国的粮食产量突破了三十亿斤,够全国百姓吃五年的!”户部尚书在朝会上汇报,声音因激动而颤抖。粮仓里的粮食堆成了山,连新盖的仓库都装不下,只能露存放,盖上防水的油布。

李砚看着户部呈上的报表,上面记录着各地的粮食产量、人口增长、商税收入,每一个数字都在诉着帝国的强盛。他忽然想起刚穿越时,在草原上啃着硬邦邦的肉干,梦想着能有一顿饱饭的日子,恍如隔世。

“把多余的粮食,一部分用来酿酒、做饲料,一部分越西域和南洋的驻军点,还有一部分,储备起来,应对不时之需。”李砚下令,“告诉百姓,粮食再多,也不能浪费,要想着子孙后代。”

他知道,繁荣的背后潜藏着危机。人口增长过快,土地总有不够用的一;对外扩张虽能带来财富,却也会消耗国力;气候的异常,更是无法预测的变数。但他有信心应对——只要耕战的根基不摇,仓廪的粮食不空,百姓的心不散,大秦就永远有底气。

这日,李砚微服出巡,走到长安的贫民窟。这里曾经是破屋连片、乞丐成群,如今却盖起了整齐的土坯房,家家户户的烟囱都冒着烟,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嬉戏,手里拿着烤红薯,笑得真烂漫。

“老人家,日子过得咋样?”李砚走到一个晒太阳的老人身边,笑着问。

老人眯着眼睛,看了看李砚,虽然不认识,却也和善地回答:“好!好得很!以前吃了上顿没下顿,现在顿顿有米饭,冬还有煤炉子烤火,这都是托陛下的福啊!”

李砚心中一暖,又问:“您觉得,现在和以前比,最大的变化是啥?”

老人想了想,郑重地:“是安稳。以前怕打仗,怕灾,怕苛税,现在啥都不怕了——地里有粮,手里有钱,心里就踏实。”

踏实。这两个字,正是李砚最想听到的。他要的不是史书上的“千古一帝”名号,而是下百姓的这份“踏实”。

夕阳西下,李砚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满街的灯火,听着远处传来的织布声、叫卖声、孩子们的笑声,心中一片宁静。

耕战制度仍在运转,新作物在田野里生长,人口在安稳中繁衍,帝国在繁荣中前校这或许不是最辉煌的时代,却是最安稳的时代——对百姓而言,这就够了。

至于未来,他有足够的耐心,看着这片土地继续生长,看着大秦的根基,在丰饶的仓廪与安稳的民心之上,扎得更深、更牢。

喜欢逃荒是不可能的请大家收藏:(m.132xs.com)逃荒是不可能的132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站内强推 第一玩家 觉醒邪恶小法师被动,征服深渊 综影视:恋爱脑渣化之路 NBA:老子天下第一 做皇帝又不会做,只能靠通天代 混血王子的奇异征程 我一个道士,会点法术怎么了 至尊神诀 天魔之引 火影:当晓组织打团之后 开局拐骗大宋将士造反 八零守寡小娇娇,冷面糙汉被钓疯 打卡:从三流主播到顶尖食神 小小寻仙路 宗门破产,我下山无敌! 全息网游:萌狐反撩计划 重回九零,我在农村的肆意人生 末世:至高武神重生去新手村 凡人仙途 网游三国之隐形大佬
经典收藏 北宋纨绔:开局狗头铡,包大人饶命 大明:最强锦衣卫,屠戮百官 给崇祯出点子:抓经济,搞钱 军工:让你修炮,你把威力提升百倍? 三国大逃杀 大明:我,朱由校,溺水未死! 漫威之动漫抽取 大秦:二世胡亥,开局召唤李元霸 乱世之巅峰召唤 我刚要造反,朱棣却觉醒了金手指 变种人的日常生活[综英美] 召唤天下!从流亡公子开始崛起 大秦帝国之万国来朝 三国演业 带着外挂闯三国 韩非的两千年不死人生 战神军医 汉末求活 穿越亮剑之抗日签到系统 重生明朝当皇帝
最近更新 尸卒:开局吞噬华雄 天幕:保成二废三立,胤禛麻了 暴君和妖后求生指南 点亮哲心:迪卡拉底的启迪之课 回到东汉当赵云 大唐:萌娃小兕子,宠无极限 重生成为末代皇帝 大明:朱元璋假死,我选择登基! 正史比野史还野,李世民崩溃 三国从杀了刘备开始 弱宋铁血郎 这个师爷很科学 开局被迫接受七个绝色老婆 种菜骷髅的异域开荒 神话版三国 傲世三国 魂穿刘备,我二弟天下无敌! 如果是庞统指挥蜀汉北伐 十国风华 乱战三国之争霸召唤
逃荒是不可能的 浅梦星眠 - 逃荒是不可能的txt下载 - 逃荒是不可能的最新章节 - 逃荒是不可能的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