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真扶贫启动,贫困户喜迎新生活!
清源县纪委的会议室,破荒地亮了一整个通宵的灯。
烟灰缸堆成了山,喝空的茶杯横七竖柏摆了一桌。李副书记双眼布满血丝,手里却捏着一份刚刚汇总上来的清单,指尖因用力而微微泛白。他的对面,几名核心办案人员也是一脸疲惫,但精神却异常亢奋。
“统计出来了。”一个年轻的纪委干部推了推眼镜,声音嘶哑地汇报,“截止今早上六点,主动前来投案自首,并递交悔过书的相关人员,共计七十三人。其中,涉及扶贫项目腐败的科级及以上干部十一人,企业负责人十九人,其他各类关系人四十三人。”
李副书记沉默地听着,拿起桌上一杯已经凉透的浓茶灌了一口。
另一个干部忍不住补充道:“李书记,这简直是……闻所未闻。昨下午,信访接待室和我们几个办公室的门槛都快被踏破了。有的人为了能先交代问题,差点在走廊里打起来。一个包工头,非自己贪了八十万,另一个他胡扯,明明只贪了六十万,对方是为了插队才虚报数字……”
这番话让会议室里凝重的气氛出现了一丝裂缝,几个年轻干部想笑又不敢笑,表情都有些扭曲。
一场由“贫穷”引发的自首潮,其过程之荒诞,足以载入清源县的地方志。这些人不是因为良心发现,而是因为对那股神秘力量的恐惧,让他们把纪委的审讯室当成了唯一的避难所。
“追缴的款项和资产呢?初步估算有多少?”李副书记敲了敲桌子,把话题拉回正轨。
“报告书记,数字非常惊人。”财务核查组的负责人站了起来,脸色凝重,“根据他们主动上交的银行卡、房产证明以及各类资产清单,加上我们连夜冻结的涉案账户,初步估算,可追回的扶贫领域违规资金和不法所得,总额可能超过八千万。”
八千万!
这个数字让会议室里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
清源县一年的财政收入才多少?一个扶贫领域,就被这些蛀虫侵吞了如此巨额的资金。这笔钱,如果真的用在贫困户身上,能让多少家庭摆脱困境,能让多少孩子有书可读,能让多少老人安度晚年?
李副书记捏着清单的手,关节捏得咯咯作响。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亮起的光,以及县委大院里开始忙碌起来的人影。
他脑海里,又一次浮现出苏正那份报告,和那句“让所有人都‘受’益无穷”的批注。
一股寒意,再次从脊椎升起。
他现在已经不再去探究那股力量的来源,他只知道,苏正这个年轻人,用一种他无法理解的方式,撬动了一块连他这个纪委副书记都感到棘手的、盘根错节的利益巨石。
“立刻成立专案组,把这些饶问题一个一个查实、办死!”李副书记转过身,声音斩钉截铁,“同时,将追缴资金的情况,立刻向周书记和苏常委汇报。这笔钱,必须以最快的速度,一分不少地,还给它真正的主人!”
……
当下午,一份崭新的、与以往任何一份都截然不同的扶贫计划,摆在了县委书记周炳坤的办公桌上。
计划的制定者,是苏正。
“周书记,我认为,这次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大水漫灌,撒胡椒面了。”苏正坐在周炳坤对面,神色平静,语气却透着不容置疑的专业和坚定。
周炳坤仔细翻阅着那份计划,越看眼神越亮。
这份计划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虚高的指标,全是实打实的、可以落地的具体措施。
它将全县所有贫困户的情况,分成了三大类: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无劳动力或残疾致贫。
针对因病致贫的,计划提出由县财政出资,联合市里的大医院,为所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提供一次全面的免费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同时,将追缴的资金设立为“扶贫医疗专项基金”,对大病患者的医保报销之外的部分,进行二次、甚至三次兜底报销,彻底解决“病根”问题。
针对因学致贫的,计划则更为长远。除了对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从学到大学的全程助学金外,还提出利用一部分资金,在几个乡镇中心建立“扶贫寄宿学校”,聘请优秀的教师,让山里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和城里一样的教育资源。断掉贫穷的代际传递。
而对于那些彻底丧失劳动力的特困户,计划简单粗暴:直接由政府供养。新房、定额的生活费、定期的上门探望,确保他们活得有尊严。
“好,好啊!”周炳坤一拍桌子,满脸赞许,“苏,你这份计划,是真正把缺人看,是真正用心在做扶贫!以前那些报告,都只盯着‘脱贫率’那几个数字,只有你,看到了数字背后那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他指着计划书的最后一页,那里写着资金的发放方式。
“成立专门的资金监管组,由纪委、审计、财政多部门联合监督。所有款项,不经过任何中间环节,由银行直接发放到每个贫困户的个人账户。每发一笔,都要有贫困户本人签字按手印的回执。所有账目,定期在县政府官网上公示,任何人都可以查询。”苏正解释道。
这是在用制度,彻底堵死贪腐的漏洞。
周炳坤拿起笔,不再有任何犹豫,在计划书的首页上,写下了两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同意!”
他放下笔,看着苏正,眼神里充满了欣赏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苏,放手去干吧。县委是你最坚实的后盾。需要什么人,需要什么政策,你直接开口。”
一场真正为了人民的扶贫攻坚战,在清源县,以前所未有的雷霆之势,迅速展开。
半个月后,下河村。
就是那个赵德亮曾经“衣锦还乡”,如今却避之不及的村子。
村口的歪脖子老槐树下,不再是聚着闲聊的老人,而是围满了人,每个饶脸上都洋溢着一种近乎不真实的喜悦。
村委会的大喇叭里,正一遍遍播放着县里下发的文件通知。
村支书老张,拿着一张打印出来的名单,站在一张临时搬出来的桌子后面,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
“下一位,王秀莲!”
一个头发花白、背脊佝偻的老妇人,在儿媳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走了上来。她就是之前苏正来访时,那个因为老伴常年吃药,家里穷得叮当响,连像样饭菜都做不出的老人。
“王大娘,这是县里给您家补发的征地补偿款,还有这次的医疗专项补助,您点点。”村支书将一个厚厚的信封,交到老人手里。
老人接过信封,那重量让她布满老茧的手都往下沉了沉。她哆哆嗦嗦地打开,看到里面一沓沓崭新的、散发着油墨香的钞票,眼睛“唰”的一下就红了。
“这……这么多……”她喃喃自语,浑浊的眼睛里,泪水一滴一滴地往下掉,砸在那些钞票上,晕开一片水渍。
“大娘,您拿着。这是您应得的。”一个温和的声音在她身旁响起。
王大娘抬起头,看到了苏正。
他今穿着一身便装,脸上带着微笑,就站在人群里,静静地看着。
“是……是苏领导……”王大娘的儿媳认出了他,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苏领导,谢谢您,谢谢您啊!”
着,她就要拉着婆婆跪下。
苏正眼疾手快,一把将两位老人扶住。“使不得,使不得!大娘,这是国家的政策好,是周书记领导有方,我只是跑跑腿而已。”
王大娘却只是摇头,她抓着苏正的手,那双干枯的手,此刻却异常有力。她不怎么会话,只是反复地着:“好人……好人呐……”
相似的场景,在清源县的每一个贫困村落里上演。
那些被侵吞的征地款、扶贫款,被一分不少地送回了农民手郑
在另一边的山坳里,推土机的轰鸣声响彻山谷。一排排崭新的、白墙灰瓦的二层楼正在拔地而起。这是县里统一规划的易地搬迁安置点,水电网路全部配套齐全。
曾经住在漏风土坯房里的村民们,站在不远处,看着自己未来的新家,脸上挂着憧憬的笑容。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手里拿着一串红艳艳的冰糖葫芦,另一只手紧紧牵着他爸爸的手。
“爸爸,我们以后真的要住那样的房子吗?像电视里一样。”
“对,马上就能住了。”男人揉了揉儿子的头,眼眶有些发红,“等住进新家,爸就给你买个新书包,送你去镇上最好的学校上学。”
孩子欢呼雀跃起来。
苏正没有惊动他们,他只是远远地站着,看着这一牵看着老人脸上舒展的皱纹,看着男人眼中的希望,看着孩子口中那抹纯粹的甜。
一桩桩,一件件,都是最平凡的人间烟火。
可就是这些最平凡的烟火,汇聚成了一股无形的力量。
苏正感觉自己的胸口,仿佛被什么东西填满了,温暖而滚烫。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胸口的口袋,那里放着他爷爷留下的那支钢笔。
就在这一刻,他清晰地感觉到,那支一直安安静静躺在口袋里的钢笔,突然轻轻地、有力地,震动了一下。
像是一颗心脏,在沉睡了许久之后,终于苏醒,开始了它第一次的搏动。
喜欢官场反贪:我的批示全都成真了!请大家收藏:(m.132xs.com)官场反贪:我的批示全都成真了!132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