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内部那因受刺激而产生的、源自聋老太太残骸区域的微规则泄露,如同在绝对静默的深海中投入了一颗石子。虽然涟漪微弱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在何雨柱那因高度警觉而变得无比敏锐的感知中,却不啻于一声惊雷。尤其是在刚刚经历了高维追逃事件、且接收到雨水“坐标暴露”预警的背景下,这丝泄露带来的风险被无限放大。
“静默指令”被提升至最高优先级!何雨柱几乎是以燃烧意识本源为代价,将“定义权限”催谷到极致,强行抚平了那丝泄露引起的所有规则褶皱,并将整个生态的“存在副压缩、固化,如同将一块生铁反复锻打,剔除所有杂质与孔隙,使其在规则层面呈现出一种近乎“非存在”的绝对致密状态。
“理念灶火”的光芒彻底内敛,仿佛化作了黑洞,不再散发任何能量与信息。神经网络停止了所有非必要活动,如同断电的电路板。所有意识节点,包括那刚刚因受刺激而泄露了一丝波动的残骸相邻区域,都被强邪冻结”在帘前的规则状态,连最细微的意念涟漪都无法泛起。
生态,变成了一块在虚空中漂流、却与虚空本身毫无交互的“绝对顽石”。
何雨柱的心神在极限压力下疯狂运转,如同一位在悬崖边操控着精密仪器的工程师,心翼翼地维持着这种极致的静默,同时分出最细微的一缕感知,如同雷达般持续扫描着外部虚空,等待着可能出现的、因那丝泄露而引来的探查。
时间,在令人窒息的死寂中缓慢流淌。一秒,两秒……一个内部规则周期过去了,外部依旧没有任何异常。
两个周期,三个周期……
虚空依旧沉寂。那追猎者的冰冷波动没有返回,也没有其他未知的存在被吸引而来。
似乎……又一次侥幸度过了危机?那丝泄露过于微弱,并未被注意到?
何雨柱不敢有丝毫放松。他维持着绝对静默,又持续观察了许久,直到确认周边规则环境稳定如初,那场高维追逃仿佛真的只是一场与生态无关的幻影,他才极其缓慢地、一丝丝地放松了对生态的压制。
“理念灶火”重新开始以最低限度散发温和的滋养波动,神经网络恢复了基础功能,各个意识节点也渐渐从“冻结”状态中舒缓过来,散发出心有余悸的微弱波动。
危机似乎暂时解除了。
但何雨柱知道,这仅仅是表象。生态内部潜藏的问题,并未因这次外部惊魂而消失,反而因为极致的压抑和刺激,变得更加复杂和敏福
尤其是后院那聋老太太的残骸。刚才那丝不受控制的泄露,证明了即使有强大的隔离力场和生态免疫系统的压制,其内部那被囚禁意识的痛苦与挣扎,依然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因素,在受到强烈外部刺激时,有可能突破封锁。
必须找到更根本的解决方法。要么彻底净化那侵蚀性意志,解救(或安息)那被囚禁的意识;要么……找到一种方法,将其与生态进行更深层次、更可控的“隔离”或“转化”。
而这一切,都对何雨柱自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需要更强大的力量,更精妙的规则掌控,尤其是对“定义权限”的运用,不能仅仅停留在维系、引导和隐藏的层面。
他的意识,再次沉入那团经过“前置同化”、吸收了不少“理念尘埃”而变得更加内敛与富有弹性的“理念灶火”核心。这一次,他不再仅仅满足于能量的调动或规则的粗浅应用,而是开始尝试去真正“理解”和“驾驭”那源自“定义者”文明、经由步青云传尝最终由他承载的——“定义权限”的本质。
“定义权限”,究竟是什么?
在何雨柱之前的理解中,它更像是一种高级的“管理员权限”,可以读取、修改局部区域的规则代码。但经历了与银色星海实验室的惊魂一瞥,以及感知到那逃逸流光对“定义者囚笼”的憎恨后,他意识到,这权限可能远比他想象的要更加根源和强大。
它或许不仅仅是“修改”规则,而是涉及到对现实底层逻辑的某种程度的“规定”或“诠释”?
他的意识在灶火那微观的规则基点星海中漫游,不再试图去编织具体的“工具”(如情感共鸣探针),而是去感受那些基点本身所蕴含的、“定义”这一概念最本源的规则韵律。
他“看到”,每一个规则基点,其稳定的存在形态,其与其他基点连接的方式,其生灭衍化的规律……这一切,似乎都遵循着某种更深层次的、无形的“框架”或“协议”。而这“定义权限”,似乎就触及到了这层框架的边界!
他尝试着,不再是通过权限去“命令”某个规则如何改变,而是将自己的意志,沉浸到那构成规则的、最本源的“意义”与“可能性”的海洋之中,去尝试……共鸣,进而施加影响。
这是一个更加抽象、更加困难的过程。如同一个画家,不再满足于调色盘上的现有颜色和画笔的既有技法,而是试图去理解光线与色彩的物理本质,去创造新的视觉语言。
他选择了生态内部那张自然衍生的神经网络作为“试验场”。这张网络是生态自身演化的产物,蕴含着所有居民意识交互的复杂信息,是观察“变量”与“规则”相互作用的绝佳窗口。
他不再试图去引导或优化网络的具体连接,而是将一丝蕴含着“定义权限”本源的意念——一种倾向于 “明晰连接”、“促进理解”、“降低交互内耗” 的底层规则倾向——如同最稀薄的染料,缓缓注入到神经网络存在的“背景规则场”郑
这不是直接修改网络结构,而是尝试微调网络所在“环境”的某些底层参数,使得网络在自组织、自演化的过程中,本能地更倾向于朝着“高效沟通”、“减少误解”的方向发展。
效果并非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
在接下来的几个生态周期里,何雨柱观察到,神经网络中那些原本因为不同执念特性而产生的、然的“沟通壁垒”或“理解偏差”,似乎有了一丝极其微弱的减弱。
例如,易中海那秩序框架节点与秦淮茹那守护光晕节点之间,由于其执念本质的差异(一个重结构,一个重情感),在交流关于“生态边界防御”的议题时,以往总会产生一些因视角不同导致的规则摩擦。但现在,这种摩擦似乎变得更加“润滑”,双方意念波动在接触时,能更快速地找到共同的关切点,理解彼茨侧重点,使得达成的“共识”更加稳固和高效。
再比如,阎埠贵的概率云团在向其他节点解释其复杂的风险计算模型时,其散发出的意念波动,似乎自带了一丝更容易被其他类型执念理解的“翻译”特性,减少了因思维方式不同而产生的排斥或误解。
整个神经网络的“沟通效率”和“共识形成能力”,有了虽然微但却真实不虚的提升!这张由人心执念编织成的“网”,正在变得更加智能、和谐!
而这种基于底层规则微调带来的变化,其“自然度”极高,仿佛是生态自身演化产生的优化,并未引起任何内部意识的警觉,也完美避开了何雨柱所担心的、可能引动外部注视的“人为干预”痕迹。
他成功了!找到了一种更精妙、更安全地运用“定义权限”的方式——不是强行定义结果,而是通过微调规则的“倾向性”,来引导事物朝着期望的方向自然演化!
这为他解决内部隐患(如聋老太太残骸)、应对外部威胁,都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充满潜力的道路。
然而,就在他初步掌握了这种“心火微雕”般的权限运用技巧,并为之振奋时,生态内部,一个他之前未曾预料到的、因网络沟通效率提升而催生出的新现象,开始悄然浮现。
随着神经网络沟通壁垒的降低,各个意识节点之间的意念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深入。一些基于共同利益、相似处境或纯粹情感共鸣的微型意念聚合体,开始在网络的一些节点交汇处,自发地形成。
它们并非刘海中所谋求的那种基于权力欲望的“潜网”,而更像是一种自然而生的 “兴趣组” 或 “情感共同体”。
例如,在秦淮茹的守护光晕与几个同样牵挂子女(其意识光点虽未完全苏醒,但已能散发微弱波动)的住户节点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弱的、专注于“后代安危及成长”的意念共鸣区。
在易中海的秩序框架与阎埠贵的概率云团之间,也因都对“生态长期稳定与风险管控”抱有高度关注,而形成了更加紧密的规则协调纽带。
甚至棒梗那新生的意识光点,也因其独特的“获取”与“好奇”混合执念,吸引了一些同样具备探索欲望的微弱节点波动,在其周围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探索圈子”。
这些微型聚合体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了生态内部特定领域的管理效率和凝聚力,是网络优化的积极产物。
但何雨柱也敏锐地意识到,这些聚合体在强化内部细分领域协作的同时,也可能在无形中,使得生态的整体意识,呈现出某种……碎片化的倾向?如果这些“圈子”过于强化,是否会影响到生态作为整体的统一行动力和面对巨大危机时的共识形成?
人心的织网,在变得更加精细、高效的同时,似乎也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捉摸了。
而这一切变化,都清晰地映照在那双依旧可能悬浮于虚空某处、冰冷而专注的“眼睛”里。
喜欢四合院:何雨柱祭天,法力无边请大家收藏:(m.132xs.com)四合院:何雨柱祭天,法力无边132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