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图书馆后面,有一间采光良好但以往使用率不高的中型研讨室。过去几年,这里多数时间空旷寂静,如同被遗忘的角落。但今,这间屋子却罕见地坐满了人,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着期待、好奇与些许不确定的躁动。
这是张彬以个人名义发起的一次型学术研讨会。与会者成分特殊:一边是钱思明等几位德高望重、在各自领域深耕数十年的老专家,他们眉头习惯性微蹙,带着审视的目光;另一边则是赵海川、陈卫国等十几位在困难时期展现出创新思维的“雏鹰”学员,他们坐姿挺直,眼神中既有对前辈的尊敬,也有一股压抑不住的、想要表达什么的冲动。
张彬站在前方,没有冗长的开场白。“今请各位来,不谈具体的项目进度,不解决某个技术难题。”他的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只聊一个话题:不同领域的知识,如何相互启发,碰撞出新的火花。”
他抛出的这个议题,让在场众人都愣了一下。在传统的科研模式下,大家习惯于在自身专业领域内深挖,鲜少有机会,也缺乏动力去关注“别人家”的事情。
困境显而易见。长期的学科分野形成了无形的壁垒,各自的思维定式根深蒂固。老专家们经验丰富,但也容易受限于固有的理论框架;年轻学员思维活跃,却往往缺乏将跨领域灵感系统化、理论化的能力。如何打破这层坚冰,让不同的智慧真正流动起来,是这次尝试面临的最大挑战。
冲突在自由发言阶段初现端倪。一位材料学老专家谈到特种钢材的晶相结构控制,赵海川听着听着,忽然举手问道:“王老,您的这种通过热处理诱导晶粒定向排列提升韧性的方法,听起来……有点像鸟类羽毛的羽枝结构?也是通过特定的生长方向来获得强度和柔韧性。我们在设计轻型线结构时,能不能借鉴这种思路?”
王老怔了怔,推了推老花镜,没有立刻反驳,而是沉吟道:“鸟羽结构?这……倒是没从这个角度想过。不过,非连续、各向异性的材料,其力学模型会很复杂……”
另一边,陈卫国在一位控制理论专家阐述系统稳定性判据时,插话道:“刘老师,您提到的负反馈调节,让我想到之前看植物学书上,树木在风中摇摆,其根系和树干也在进行一种动态的应力调节,防止断裂。我们机甲的平衡系统,能不能也引入这种更像生命体的、积极的‘顺应’而不是纯粹的‘抵抗’?”
控制专家刘老挑了挑花白的眉毛:“把机甲比作树?有点意思。但生物的调节是亿万年进化来的,我们如何用数学去描述和实现这种‘顺应’?”
起初,这种跨界联想显得生硬,甚至有些“不伦不类”。老专家们本能地从专业角度指出其中的困难和“不严谨”,年轻学员们则努力解释着他们模糊的灵感来源。会议室里一度充满了术语的碰撞和略显鸡同鸭讲的尴尬。
但张彬没有干预,他只是偶尔在关键处插言,引导双方跳出自身领域的细枝末节,聚焦于问题本质和核心思路的相通性。
“王老,海川的重点不在于复制鸟羽,而在于理解‘结构取向与性能优化’这个共性命题。您的晶相控制,和自然选择塑造的羽质结构,或许遵循着某种相似的物理原则?”
“刘老,卫国的‘顺应’想法,核心是‘利用环境扰动而非单纯对抗’。这或许能启发我们设计更节能、更鲁棒的新型控制器?”
在他的穿针引线下,碰撞逐渐开始向融合转化。老专家们放下了部分“专业权威”的架子,开始尝试理解年轻人那些看似马行空比喻背后的核心逻辑。年轻学员们也在前辈的追问下,不断修正和深化自己粗糙的想法,努力寻找能将灵感落地的理论支点。
收获在思想的激荡中悄然孕育。会议后半程,气氛明显活跃起来。一位光学领域的老专家受陈卫国关于“树木顺应风势”的启发,结合自己之前观察昆虫复眼的经历,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我们模仿昆虫复眼,设计一种由大量微透镜单元构成的广角观测系统,每个单元独立调整指向,是不是就能实现一种类似‘主动顺应’的光学视野?既能获得超大视角,又能通过单元协同,保持对特定方向的高分辨率跟踪?”
这个基于生物仿生和动态控制理念融合产生的“广角自适应观测系统”雏形,立刻引起了在场几位负责遥感侦察和空间观测项目专家的极大兴趣。虽然距离实现还遥遥无期,但其展现出的潜力令人振奋。
类似的火花还在迸溅。有学员从血液微循环网络谈到高效散热片的设计,有老专家从地质断层结构谈到新型复合材料的界面强化……一个个原本毫不相干的领域,在这个下午被奇妙的思路连接起来。
钩子深深植入了张彬的观察郑他看着研讨室内逐渐升温的气氛,看着老专家眼中重新燃起的探索光芒,看着年轻学员因思路被认可而兴奋发红的脸庞,心中豁然开朗。
他意识到,这种打破常规、开放包容、鼓励跨界交流的研讨氛围,这种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智慧自由碰撞、相互启发的机制,正是未来科技实现爆发式增长所最需要的土壤。单靠他个人带来的超前知识,或许能解决一时之需,但唯有激发整个体系内生性的、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才能让这个民族的科技事业真正拥有不朽的生命力。
会议结束时,许多人意犹未尽。张彬顺势提议,将这种非正式的跨学科研讨会定期举办下去,命名为“融智沙龙”,不设固定议题,鼓励自由报名和头脑风暴。
这个提议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响应。
【签到成功!获得奖励:生物信息感知材料制备基础。】
签到系统再次给予了回应,这次是关于感知材料的知识,似乎正与研讨会上提到的仿生观测理念相契合。
张彬知道,他播下的这颗种子,已经开始发芽。未来,在这片更加肥沃的土壤上,必将生长出更多出乎意料的、融合创新的硕果。
喜欢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m.132xs.com)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132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