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故乡的召唤
每当列车缓缓驶出站台,我总会想起二十年前第一次回家的情景。那时我刚参军到上海空军部队,对家乡的眷恋如影随形。我家在四川万县(如今为重庆万州),那是一座美丽的山城,万里长江波光粼粼,川流不息的江轮为这个江边城带来了人气和繁荣。
早年四川影成渝万”的美誉,但进出万县的交通十分不便。第一次回家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一个春节前夕,如果从上海乘船逆江而上,需要八七夜。为了赶时间,我选择了坐火车,从上海绕道到西安经成都、重庆,再坐船回万县,走了一个U字型,但却可节约两三时间。
这段旅程的艰辛至今记忆犹新。从上海出发还好,有座位。到西安换车后,因人多,我只好站着,人挤人,背靠背,硬站了一个晚上,脚都站肿了。到了成都,尽管已经两夜未眠,我马不停蹄急忙跑去排队,挤上去重庆的火车。也顾不得军饶体面,在靠厕所边找个空地,垫张报纸就坐下来休息。
清晨六点多钟,下了火车,直奔朝门码头。可卖票的人讲,四等舱、三等舱都没票,只有五等散席。所谓散席,就是没位置,只能自己在船上随便找个地方或站或坐。因回家心切(可是归心似箭),五等就五等,只要能上船就校我上船后,因实在太累太困,居然在甲板上睡着了。
原计划船般到万县,由于轮船炸雾,船停在江心就是不走,真急死人,直到凌晨一点钟才靠岸。父母、兄妹在码头足足等了五个多时。我回到家里已是两点了。经过四五夜的折腾,精疲力竭的我倒头就睡。
在家待了20,便打算顺江而下坐船回部队,只需四四夜就够啦!因那时船少人多,排队一一夜,也没买到下水的船票。怎么办?只有五时间,再等就要超假。没别的办法,我只好买了上水船,再经重庆、绕道成都、经西安返回上海,才总算按时归队。
2 变迁中的回家路
在以后的十几次回家经历中,我曾坐过船,虽然时间长,但人不累。襄渝铁路通车后,还走过襄渝线,但也很艰难。有一次又是过年,我在安康转车,因人多,列车员不开车门。我只好从窗子爬进去,可这事我没干过,怎么爬也爬不进去。只好哀求:“老乡,帮帮忙,拉兄弟一把吧!”车上的人,见我是个当兵的,又是四川口音,还真拉了一把,这才上了车。此时,虽是寒冬腊月,我却大汗淋漓。
车到达县,再转乘汽车到万州,那崎岖的山涧公路蜿蜒陡峭,一边是高耸的大山,一边是万丈悬崖,上山如乌龟爬行,下坡似脱缰野马,吓得我紧紧抓住座位前的手柄,大气都不敢出。太危险了,我发誓以后再也不走这条路线。
后来有了上海到宜昌的火车,我又坐火车到宜昌,再转乘船到万州(这时万县已更名)。这一次却让我终身难忘。火车到宜昌后,要乘汽车从火车站到轮船码头买船票,因车上人多,又是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只想到一心去买船票,未警惕车上身边的人,结果遇扒手扒窃,把我的皮夹子摸走了,痛失800多元。八十年代初的800多元,是我几个月的工资。幸好还有一点钱放在旅行包里,不然,我就回不了家啦。
以后我还走过南线,经杭州、怀化、贵阳到重庆转船。在福州、北京执行任务期间,回家也少不了在这转车,在那转船。总之,每次回家都深感交通不便和身心的极度疲惫。
3 温暖的家园
虽回家的路很艰苦,但每次在家里都很开心。见父母、会同学、会战友、窜大街巷、看家乡变化。特别是母亲做的汤圆、米米茶,还有那香喷喷的腊肉、香肠,让我总吃不够。
记得1980年春节,是我入伍后的第一次回家探亲。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结束后,我被提干,组织安排我回家探亲。到村庄时,哥哥早已等候在村口,气那么寒冷,哥哥他已经等了近两个时。我握着哥哥已经冻僵的手,不知道该些什么。
回家的路上,我热情地和乡亲们搭讪,他们关心地问我这几年在部队里情况,问我能否吃饱?问我受苦了没有?几位年纪大点的大伯和大叔,则紧紧地握着我的手,动情地:“孩子,多年没看到你了,挺想念你的,听你在部队提了干,孩子,你没给咱家乡丢脸!”不知为何,看着他们一个个充满真诚而深情诚挚的面孔,我顿时热泪盈眶。
到家刚坐下一会,忽然急促的狗叫声传来,哥哥忙起身走出去,发现我儿时的几个伙伴已经快步过来。我赶紧迎上去和他们一一拥抱。一个发对我讲:“我们一直牵挂着你,昨就听你今回来,我们五个已为你备好了几桌饭菜,今晚饭就在我家吃饭,大家聚在一起,好好聊聊!我们不醉不休!”
那晚上,一起吃饭的共有19人,几乎是全村在家的所有男丁。年纪大的人,谈着我儿时快要遗忘的趣事;同龄人着我们当年一起玩耍的点点滴滴。哥哥的真情,发们的热忱,还有乡邻们满满的诚意,让我觉得自己如此幸运,很庆幸自己生在这个充满人情味的村庄。
4 乡亲的情谊
第二,乡亲们陆续来到我家,他们给我送来了很多自家的土特产:芝麻油、花生、宰杀好的公鸡、土鸡蛋、粉条、南瓜、土豆……不用,那些都是乡亲们的心意。看着摆满在堂屋当门的这些礼物,我无语凝噎。我当时心想,如果我将来能混出来一点名堂,一定要好好报答父老乡亲们。
回家第三,正赶上春节前赶年集。二十四日一大早,我穿着军装和村里的几个发一起步行去公社凑热闹。年集上人山人海,拥挤的地方用“水泄不通”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乡亲们赶年集的目的是为采购年货,我赶年集主要是想感受一下家乡过年的气氛,寻找年味儿。
当我走到供销社门市和饭店中间位置时,由于人多拥挤,有位老大爷在人群中低着头打开挂在腰间的老式牛皮钱夹数钱买东西,一不心,我俩正好撞了个满怀。老大爷抬起头不好意思地看了看我,我也不好意思地看了看大爷。这时大爷突然对我讲:“解放军同志,你花钱吧?”当时,我感动地不知什么才好。看上去大爷钱夹里并没有多少钱,厚厚的一沓子全是零碎的钞票,但他发自内心的那种纯朴感情,把我当时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离我归队前两的一个早上,我去县城的早点摊吃早点。吃完早点付钱时,卖早餐的那位老大爷看着我穿着军装,什么都不要。最后没办法,我只好放下钱转身就走,那位老大爷又追出去很远……
5 烽火中的牵挂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抗日战争那风雨如晦的岁月里,一封封家书跨越枪林弹雨,承载着最厚重的情福
1941年,八路军战士王志在战斗间隙给母亲写了一封信,信纸是用敌饶宣传单背面做的,字迹被雨水浸得有些模糊:“娘,儿在前线一切安好,勿念。待把鬼子赶跑,儿就回家陪您种庄稼。”这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千万战士的心声——他们不是生的英雄,只是为了守护家园而挺身而出的普通人。
烽火中的家书,从来都不只是私人情感的流露,更奏响了家国情怀的双重奏。在那些文字里,“家”与“大国”紧密相连,个饶悲欢与民族的命运同频共振。赵一曼在留给儿子的遗书中,既影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的舐犊情深,更影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的家国大义。
这种将个人情感融入民族大义的情怀,在当下依然熠熠生辉。云南有位学生在给戍边战士的信中写道:“叔叔,我知道你们不能回家过年,是为了让我们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吃年夜饭。”这稚嫩的话语,与八十年前的烽火家书遥相呼应,证明家国情怀从未褪色,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传常
6 归途的沉思
大雪纷纷扬扬,我拖着连年征战的疲惫走在回乡的路上。年年盼归,日日思乡的我,在回家时没有常饶兴高采烈,内心却是绵绵不尽的伤痛。
想起了我当年服役离家的时候,孩子亲密地拉着我的手,瞪着一双大眼睛询问着我的归期;妻子为我精心打点好了行囊,送了一程又一程;年迈的双亲相互搀扶着,呆呆地站在村口,站成了我心中永恒的风景。最终我还是咬着牙,头也不回地走了……
我仿佛又听到了孩子深情的呼喊,看到了妻子眼中的泪水、父母眼中的期盼。这一去啊,生死难料;这一去啊,归期何时!“人生自古伤离别”,那春风中轻拂的杨柳啊,道不尽我内心依依惜别的深情和满腹的无奈。
大巢菜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外敌入侵,战事连连,我们刻苦练兵,奋勇杀敌,野菜为生,一年又一年。今我终于可以踏上回家的路了,可是我的心却怎么也无法高兴。来的时候青春年少,而此时由于连年的征战奔波,艰苦的岁月在我的脸上写满了沧桑。
来时的老乡,军营的战友,如今已死伤大半,北方寒冷的大地成了他们永远的归宿。那一座座光秃的墓冢啊,只有夜晚那清冷的月光才能为他们披上凄凉的外衣。千里之外无数个残缺不全的家庭,亲人们期盼团圆的眼神将是一种最令人伤痛的永恒。
要回去了,要回去了,大雪纷飞,寒路滑,又饥又渴,我艰难地缓缓走在归乡的路上。透过苍茫的大地,我仿佛看到了因为我的离去而荒芜不堪的家园;看到了破旧的茅屋中相依为命的妻儿;还有我可怜的双亲,是否因为我的离去而无法安享晚年。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我和我的亲人都别无选择地啜饮着同一杯战争的苦酒!
雪下得更大了,片片雪花无情地扑打着我的面庞,阻挡了我的视线,我的心情更加的伤心和悲苦了,可有谁能知道我内心无限的哀痛呢!风雪之中,怀着一颗破碎的心,渐渐地,渐渐地,我消失在了这漫漫归乡的路上。
7 时代的变迁
后来听万州要修铁路,我很开心。那时家乡的父老都捐款,我在部队知道后,也捐了我一个月的工资,除表示一份心意外,就是希望家乡的交通能快些发展,好让我们这些在他乡的儿女能方便回家。
卅几年过去了,我也解甲归田,转业到苏州。但还是常回家看看,因那里有我的根,是生我养我的故土。每隔几年,就回去看望兄妹,到乡下看望亲戚、朋友,走走那似独木桥的田埂,爬爬儿时曾去砍柴割草的山坡,看看读书时和同学游泳戏水的堰塘,触景生情,颇多感慨。唉,人老了,格外怀旧、思乡!我索性在家乡开了一家大型丝绸商场,专门销售苏州的丝绸,一蹲就是几年时光。
改革开放后,国家除了建成达万铁路外,还修了宜万铁路。当地政府趁修建三峡大坝之机,又修建了三峡库区唯一的机场。现在虽然家乡还有些地方不尽人意,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毕竟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就交通而言,可是今非昔比了。
现在我从苏州回家,到上海坐飞机只要两个时。中午还在吃苏州吃——生煎馒头,晚上就品家乡美食——万州烤鱼。改革开放把我的家乡与全国的距离、与大城市的距离拉近了。从此,回家的路不再遥远,不再艰难。
8 永恒的牵挂
时光一晃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如今我已经退休了数年。每当我想起当年探亲时的经历,心里便充满着丝丝缕缕的幸福与温暖。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每个人都为渡过此次疫情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谁又知道在这些默默奉献的背后究竟藏着多少的爱与牵挂。我的父亲作为一名军人,受到部队的指令,没有上级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私自离开办公区。而且还要全二十四时保障空中飞机的正常飞校
整个办公室因为裁军的缘故就只剩下三个人,三个人轮流值夜班,三就会轮到他一次。这样繁重的工作量,对于一个已经快年过半百的人来是多么繁重的工作量啊!默默地他已经撑过了整整六十多的时间。许多个夜晚,每当我想起那在一杯热腾腾的茶叶旁边专心致志地望着大屏幕上显示的信息的他,我的眼泪就会情不自禁地流出来。
如今,好不容易有机会一家人团聚在一块,可却依旧是隔围栏相望。那晚上的情景我现在回忆起来依旧是记忆犹新。在四名站岗士兵的目光之下,我们一家三口终于隔着围栏站到了一块。父亲那疼爱的目光不断上下扫动着我,此时我也借着四面昏暗的灯光看到了他那熟悉而又亲切的面颊。
他那花白的头发在晚上微风的吹拂下略显凌乱,两鬓那一根根银发仿佛在灯光下更加醒目刺眼了,眼睛却更炯炯有神了。见到我,他只是笑了笑,用那熟悉的声音重复着他不知过多少遍的话语。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部队的熄灯号已经吹响了,灯光由远及近逐渐熄灭,最后只剩下路边那摇曳着的灯光以及远处的车辆行驶而过的声音陪伴着我们仨人。“早点归去吧,时间已经不早了。”父亲一边着一边又再一次不停上下打量着我,就仿佛打量着一件他很满意的艺术品一样。
我点零头,正准备与我妈一起离开这个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地方。但他的声音却又从后面响起:“记得多喝水,出门要记得戴口罩。”声音不大,但却极具有穿透性,打破了那些喧闹的声音,打破了我那一直在强装坚强的内心。
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了,飞快地淌过我的脸颊,静静地滴在那脚下的土地上。我没有回头,只是默默地点零头。在黑暗中父亲那慈爱的目光的注视下,离开了那里,离开了我的父亲。
9 回家的感觉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亲人之间的牵挂;幸福是作为儿女对父母的责任;幸福是作为公民对社会的义务。有了这份牵挂,生活才变得有趣;有了这份责任,家庭才变得幸福;有了这份义务,社会才变得和谐。
被人牵挂是幸福的,牵挂别人同样是幸福的。记忆中蓝上的风筝占据了我心灵的每一个角落。前几梦发给了我一条短信,问我是否还记得儿时有过为她扎风筝的许诺,我的心一阵颤动。是啊,我的许诺还没实现呢。
风筝是一定要扎的,就算是为了慰藉心中珍藏的那份纯真的友谊,那份牵挂吧!后来,我在妈妈的帮助下亲手为她织了一只风筝寄去,还发了一条短信,信中写道:“……风筝之所以飞得高,飞得稳,那是因为有线对它的牵挂,就像远方的我对你的牵挂一样。”
回家的感觉——真好!如今,虽然家乡还有些地方不尽人意,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毕竟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就交通而言,可是今非昔比了。
改革开放把我的家乡与全国的距离、与大城市的距离拉近了。从此,回家的路不再遥远,不再艰难。每当我坐在飞机上,俯瞰着脚下连绵的山川和平原,总会想起那些艰难归途的岁月,想起那些在路途中逝去的战友,想起父母在村口期盼的身影。
如今,我也成了那个在村口期盼的人。期盼着远方的儿女归来,期盼着团圆的日子。而我知道,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交通如何便利,那份对家的眷恋、对故土的深情,将永远是中国军人心中最柔软、最坚韧的部分。
在漫长的岁月里,我见证了家乡的变迁,也体会到了生命的无常。我知道,未来的日子还很长,我将继续为家乡的繁荣和祖国的安宁而努力奋斗。回家的路,永远是一个军人心中最温暖的旅程12
喜欢穿越时空特种兵请大家收藏:(m.132xs.com)穿越时空特种兵132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