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本身的训练有了,钱粮有了,那么还缺什么?缺一点人才。】
【于是,张献忠也不忘招揽读书人作为自己的参谋人员,帮助自己判断局势、规划时机和大军的行动。这些人中,比较有名的有潘独鳌、徐以显等人。】
【潘独鳌,秀才出身,是湖北应县的生员,但是他却并不是等到张献忠归降后才投奔的张献忠,而是在此之前——明朝末年,起义频频,潘独鳌就在应县的萧家畈湖结了个水寨,训练了一支三十饶队伍。崇祯九年,张献忠率领大军从附近路过,潘独鳌立刻选择归顺,自此成为了张献忠的军师。】
【虽然他不是等到张献忠归降明朝朝廷之后才投奔张献忠的,但是这也正是张献忠一直在做着复起的准备的证明——都投降了,却也没有把自己手下的读书人遣散的意思。】
【顺带一提,还有法是潘独鳌投奔张献忠,是因为他在应县那边,和当地的乡绅争夺田产,结果败诉了,于是愤愤不平之下干脆跑去投奔了张献忠。】
【以上种种,都充分证明了张献忠的归降完全是“权宜之计”,而不是真的就此放弃起义。】
“不解散军队也就罢了,明目张胆地不听指挥,还不停练兵,四处购买武器马匹,甚至还在制造战船……”不少官员都陷入了迷茫,“他是怎么做到的?”
或者,明朝朝廷是怎么做到的,允许张献忠干这么一摊子事儿,而毫无反应毫无动静的?
按照常理——虽然按照常理,第一步解散军队这一关明朝朝廷和张献忠就过不去,但是当时的明朝朝廷……这一点还是放过吧——不听指挥,这一个问题总该是重点吧?
怎么张献忠就能够理所当然毫无畏惧地去做呢?
而明朝朝廷,明朝地方官府,明朝的那些军队将领,他们还真的也就认了?
怎会如此?怎能如此?
这又是一个并未身处这个时期的官员深深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的事情。
至于后面的,那就简直是更离谱了!
练兵,练兵,练兵……练兵这件事情,到底是怎么放过去的?别是被张献忠全都隐瞒下来了,练兵的动静可不是想隐瞒就能隐瞒得聊。如果很好隐瞒,那么古往今来那些偷养私兵的人就不需要专门找一些深山老林作为养兵地点了。
所以,张献忠练兵这件事情是不可能完全瞒过去的。明朝地方官府不可能不知道。
既如此,他们又是为什么能够对此不在意,让张献忠继续下去的?
“难道是因为张献忠自己练兵是为了备不时之需,为了随时调兵出战,镇压其他的起义军,清剿贼寇?”有官员脑洞大开,顿时联想到了张献忠最开始不解散军队的借口上,“这确实是能联系起来,可是之前张献忠不还完全不听调令么?”
都已经不听调令了,还能让他做出这种联系?
如果张献忠真的归降以后听从调令时不时出战,那么他不解散军队也好,日日训练也罢,那都属于应有之举,可是他不是啊!他面对调令,那是想尽办法去推脱,拒绝出战,这种情况下,当地的官府还能信了张献忠的鬼话……?
“可能明朝官府真的就是这样吧,或者,当时的官员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根本不想招惹麻烦?”另一个中年文士猜测。
他可不觉得在明朝的环境下能够到了一地长官的位置上的人,真的是什么蠢货;能爬上去的就不是蠢货,能够爬上去还坐稳位置的,更不是蠢货,所以,明朝的地方官府官员肯定不是什么愚蠢至极、愚蠢到看不出来张献忠的行为有点不对的人。
既然如此,他们还对张献忠的行为大体上当做看不见,并不直接阻挡他,也不要直接干掉他……那就只能是因为这些官员不愿意这么做。
为什么不愿意?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虽然张献忠的行为确实有点问题,但是他毕竟还没有降而复叛,如果真的捅上去或者自己做了什么事情,导致张献忠飞速反了……那会不会到时候就全都是自己的责任了?
“他们多半没有在张献忠降而复叛的时候能够直接一网打尽的把握,所以干脆就不动了。”
至于张献忠如果这么下去,日后那迟早还是要反的,到时候朝廷论罪怎么办……一来,日后的事日后再嘛,着什么急,不定车到山前就有路了呢;二来,这张献忠就算是降而复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定到时候自己就不在这边了……况且,在这些年里面,朝廷里面、地方上肯定会有其他人和张献忠发生冲突,这到时候,这不就能直接算作是张献忠降而复叛的缘由吗?
如此一来,罪责就到不了自己头上了啊!
“不对,不对,明朝的地方官员可能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做,”这个时候,另一个人直接反驳了两人之前的观点,“他们不可能什么都没有做,最大的可能是,他们的做法不太可取……或者,至少在明朝朝廷眼里面,不太可取,也不太合宜,所以干脆没有允许罢了。”
“当然,他们也很有可能自己私下做过,但是没有成功。”
这种不太合宜,但是又能私下尝试的能有什么事情?
——最大的可能就是,干掉张献忠。
不论是调集大军来一个“杀降”,还是派人刺杀、暗中下毒等等,都是可能的事情。
但是前者,明朝朝廷中肯定有人顾虑许多,杀降这种事情,如果没有充分理由和巨大好处,那通常还是不要做的好;后面这一种,暗杀,朝廷要是允许了,好像有失格调……但这件事情,地方官员就可以私下尝试。
至于他们到底有没有做,又成不成功,那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吾等也是官员,朝堂局势,地方官员性情,虽与明朝不同,但也总有些共通之处。”所以,怎么就能直接断定,明朝的地方官员当时全都是装作瞎子聋子,视若无睹呢?
这种装聋作哑的官员那肯定有,但是也不会是全部的官员都是这个态度。
喜欢手把手讲解如何起义【历史直播】请大家收藏:(m.132xs.com)手把手讲解如何起义【历史直播】132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