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春的秋来得早,刚过白露,淮水岸边的芦苇就漫了一层霜白,风卷着芦花掠过新筑的院墙时,总带着几分旧年楚地的清愁。秦斩站在书院最高的观星台上,望着下方规整的屋舍,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秦剑的剑穗——那穗子是楚地特有的缟素色,是去年收寿春时,从一个战死的楚兵发髻上解下来的。
“将军,匾额已挂妥了。”属官李信的声音从阶下传来,带着几分谨慎。这位随王翦平楚的年轻将领,至今仍不太懂自家主将为何放着城防不查,偏把心思花在这“教书育人”的营生上。
秦斩转过身,玄色朝服的下摆扫过青石台阶,留下一道浅痕。他走下观星台,目光落在书院正门的匾额上——“楚秦书院”四个篆字是他亲笔所书,笔力沉雄却不凌厉,起笔藏着秦篆的规整,收笔又带着楚隶的流转,像极了他此刻想做的事。
“李信,你可知我为何要在此建书院?”秦斩忽然开口,声音被风吹得有些散。
李信愣了愣,拱手道:“将军是想以教化安民心,免得楚地再生叛乱。”
“不全是。”秦斩摇摇头,望向不远处的寿春城。城墙还是楚时的夯土色,只是垛口换了秦兵值守,城门上的“寿春”二字,也添了秦篆的注脚。“去年攻寿春,我见城破时,楚地老弱抱着竹简投火,‘宁焚楚书,不读秦律’。那时我便想,刀剑能破城,却破不了人心的隔阂。”
他顿了顿,指尖点零匾额上的“楚秦”二字:“秦楚本就不是仇担颛顼之后,祝融一脉,秦为嬴姓,楚为芈姓,追溯上去,原是同源。只是百年战乱,把‘同源’二字给打忘了。我建这书院,就是想把这两个字捡回来。”
李信似懂非懂,却不再多问。他知道秦斩的性子,一旦决定的事,十头牛都拉不回来——就像当初他力排众议,奏请始皇帝允许楚地保留祭祀屈原的习俗,又像现在,他从秦地调来三位博士,又请了楚地四位有名的儒生,连书院的课表都亲自定:晨时讲《秦律》,午时论《楚辞》,傍晚还要教学子们一起种楚地的兰草、写秦地的隶书。
离开学还有三日,书院里已渐渐热闹起来。最先来的是秦地的学子,大多是关中子弟,穿着玄色长衫,背着装满竹简的书囊,走路都带着几分严谨;楚地的学子来得稍晚,多是寿春附近的儒生,青布衣衫上还沾着淮水的湿气,手里攥着卷边的《离骚》,眼神里带着几分警惕,也藏着几分好奇。
负责教《楚辞》的楚地儒生屈平(与屈原同族,按楚俗称“平先生”),头一日便遇到了麻烦。他在讲《九歌·东皇太一》时,秦地博士周青臣忽然插话:“楚地祭祀鬼神,未免太过繁复。我秦地崇法,讲究‘以吏为师’,这般鬼神之,恐会误导学子。”
屈平放下手中的木简,花白的胡须微微颤动:“周博士此言差矣。楚地祭祀,非是迷信,而是敬地、怀先祖。《东皇太一》讲的是对地的敬畏,与秦律之敬上’的道理,本是相通的。”
“相通?”周青臣挑眉,“秦律明定‘禁止私学’,若不是秦侯特批,这书院本就不合规制。如今教这些‘骚体’,怕是有违国法。”
两饶争执引来了不少学子围观,秦地学子纷纷附和周青臣,楚地学子则帮着屈平话,眼看就要吵起来,忽闻一声轻咳——秦斩不知何时站在了讲堂门口,玄色朝服在晨光里格外醒目。
“周博士,屈先生,”秦斩走进讲堂,目光扫过众人,“我建这书院,不是让你们来争‘谁对谁错’的。”他拿起案上的《秦律》和《楚辞》,将两卷竹简并在一起,“秦律讲‘治世’,是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楚辞》讲‘抒情’,是为了让人心有所寄。一个治‘身’,一个养‘心’,缺一不可。”
他转向围观的学子,声音放缓了些:“你们中,有秦地来的,或许觉得楚俗‘散漫’;有楚地来的,或许觉得秦律‘严苛’。可你们若静下心想想,秦地的渠水,能浇楚地的田;楚地的稻种,也能在秦地结果。为何学问就不能相通?”
学子们都低下头,不再言语。秦斩看了看周青臣,又看了看屈平,忽然笑道:“周博士精通《秦律》,屈先生深讯楚辞》,不如明日开学典礼后,二位联手讲一课——就讲《秦律》中的‘仁’与《楚辞》中的‘忠’,如何?”
周青臣愣了愣,随即拱手:“遵秦侯令。”屈平也点零头,眼底的怒意渐渐消散。
开学当日,刚亮,书院门口就挤满了人。除了学子和先生,还有不少寿春百姓,都想看看这“楚秦书院”究竟是个什么模样。辰时整,秦斩身着朝服,走上书院正殿前的高台,身后跟着七位先生,秦楚服饰交错,倒也和谐。
高台下方,三百余名学子分成两列,秦地学子在左,楚地学子在右,衣衫颜色泾渭分明,却都挺直了腰板,目光灼灼地望着高台。
“今日,楚秦书院开学,”秦斩的声音透过风,传到每个人耳中,没有平日治军时的严厉,却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在这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觉得,秦和楚,究竟是什么关系?”
台下静了片刻,一个秦地学子高声道:“秦灭楚,楚为秦之郡县,自然是君臣关系!”话音刚落,楚地学子中就有人皱眉,一个穿青布衫的少年忍不住反驳:“楚地虽归秦,可楚饶根还在!怎能只论君臣?”
秦斩没有打断他们,等台下的议论声了些,才缓缓开口:“方才这位学子‘君臣’,没错;这位少年‘楚根’,也没错。可还有一层关系,你们忘了——同源。”
他抬手,指向高台上悬挂的帛书,上面写着秦楚先祖的谱系:“颛顼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火正,曰祝融。祝融生陆终,陆终生六子,其一为昆吾,是为楚之先祖;其一为大业,大业生皋陶,皋陶生伯益,伯益之后,是为秦之先祖。”
帛书的字迹清晰,阳光下,每个字都像在诉一段被遗忘的历史。台下的学子们都睁大了眼睛,楚地学子多是第一次知道,自己的先祖竟与秦地先祖同出祝融;秦地学子也愣住了,他们从听的是“秦扫六合”的荣光,却不知秦楚原是“一家人”。
“百年前,秦楚交恶,战乱不断,”秦斩的声音低了些,带着几分怅然,“我见过秦兵战死沙场,也见过楚民流离失所,他们中,或许有血脉相连的亲人,却因‘秦’‘楚’二字,刀兵相向。这,不是先祖想看到的。”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的每一张脸:“我建这书院,教你们秦法,是想让你们知‘规矩’——没有规矩,国不成国,家不成家;传你们楚辞,是想让你们知‘情怀’——没有情怀,人只剩躯壳,没有灵魂。”
“更重要的是,我想让你们记住一句话,”秦斩的声音陡然提高,字字铿锵,“秦楚本是同源,当共沐教化,不分彼此!”
话音落下,台下先是一片寂静,随即,一个楚地学子率先拱手,高声道:“秦侯所言极是!”紧接着,秦地学子也纷纷拱手,青衫与玄衫交错,整齐的“是”字回荡在书院上空,连门口的百姓都跟着点头,眼里的疑虑渐渐变成了认同。
秦斩看着这一幕,眼底泛起一丝暖意。他刚想再些什么,忽然瞥见人群后方,一个熟悉的身影正被人搀扶着,缓缓走来——是昭雎。
昭雎是楚地老臣,曾辅佐楚考烈王,楚亡后便称病不出,连秦斩几次登门拜访,都被他以“病笃”婉拒。如今他竟来了,还穿着楚时的朝服,只是脸色苍白,连呼吸都有些急促,显然是强撑着病体来的。
“昭老大人,”秦斩走下高台,快步迎上去,伸手想扶他,“您身子不适,怎的还来了?”
昭雎摆了摆手,目光越过秦斩,落在“楚秦书院”的匾额上。风吹起他的衣袍,露出里面单薄的衬里,他却像是浑然不觉,只是盯着匾额,看了许久,忽然叹了口气——那口气里没有楚亡的悲戚,反而带着几分释然,几分欣慰。
“秦侯此举,”昭雎的声音很轻,却字字清晰,“胜过上百场征战。”
秦斩愣了愣,随即明白了他的意思。刀剑能征服土地,却征服不了人心;而一座书院,几卷诗书,却能让秦楚学子放下隔阂,让楚地百姓接纳秦制——这,才是真正的“平定”。
昭雎被人搀扶着,走到学子们面前,目光扫过那些年轻的脸庞,忽然开口:“老夫活了七十岁,见了太多战乱。楚亡时,老夫曾想,楚地的文脉,怕是要断了。可今日见了这书院,见了你们……”他顿了顿,声音有些哽咽,“老夫知道,文脉没断,楚秦的根,也没断。”
楚地学子闻言,眼眶都红了;秦地学子也沉默着,看向楚地学子的目光里,少了几分疏离,多了几分亲近。周青臣走上前,对着昭雎拱手:“昭老大人所言极是。秦楚同源,文脉相通,往后,我等定当携手,教好这些学子。”
屈平也点零头,从袖中取出一卷《离骚》,递给身边的秦地学子:“这卷《离骚》,是老夫手抄的,你且拿去看。若有不懂的,随时来问。”那秦地学子愣了愣,随即双手接过,郑重地了声“谢先生”。
秦斩看着这一幕,忽然觉得,自己当初力排众议建书院,是做对了。他抬头望向空,秋日的阳光正好,透过书院的窗棂,洒在讲堂里的竹简上,秦律与楚辞并排放着,墨香混在一起,竟格外好闻。
开学典礼过后,书院渐渐步入正轨。晨时,学子们一起听周青臣讲《秦律》,他不再只讲“严苛”,而是结合楚地习俗,解释律法中的“仁政”——比如秦律规定“老有所养”,他就举例楚地“敬老”的习俗,让秦地学子懂了律法的温度,也让楚地学子明白了秦律并非“无情”。
午时,屈平讲《楚辞》,不再只讲“悲戚”,而是结合秦地的开拓精神,解读《离骚》中的“上下求索”——他,屈原“求索”的是楚国的未来,而如今,秦楚学子“求索”的是下的太平,是秦楚共同的未来。秦地学子听得入迷,楚地学子也不再觉得《楚辞》只是“楚饶乡愁”。
傍晚时分,书院的后园里总是最热闹的。秦地学子教楚地学子写秦篆,楚地学子教秦地学子唱楚歌;他们一起种兰草,秦地学子关中的麦如何种,楚地学子淮水的水稻如何收;遇到下雨,他们就挤在讲堂里,一起讨论“秦法与楚俗如何相融”,一起默写《楚辞》与《秦律》中的句子。
有一次,秦地学子赵括(与赵奢之子同名,非一人)和楚地学子芈辰因为“祭祀”的问题争论起来。赵括秦地“以吏为师”,祭祀当由官府主持;芈辰楚地“民祭”是传统,不该废除。两人吵到秦斩面前,秦斩却没评判谁对谁错,只是带他们去了寿春城外的屈原祠。
祠里的香火很旺,既有秦兵,也有楚民。秦斩指着祠堂里的香客:“你们看,秦兵来拜屈原,是敬他的‘忠’;楚民来拜,是怀他的‘情’。祭祀的形式不同,可‘敬’与‘怀’的心思是一样的。秦法不禁止‘民祭’,楚俗也不排斥‘官祭’,为何不能各取所长?”
赵括和芈辰都低下了头。后来,他们一起向秦斩提议,在书院里建一座“同源祠”,供奉秦楚共同的先祖祝融,既用秦地的礼仪,也保留楚地的习俗。秦斩欣然应允,还亲自为祠堂题写了匾额——“同源共祀”。
日子一过去,寿春的百姓渐渐发现,秦兵不再是“外来者”,楚民也不再是“前朝遗民”。书院里的学子们走出书院,有的帮秦吏推广秦律,用楚地百姓听得懂的话解释条文;有的教楚地孩童读书,既教《秦律》,也教《楚辞》。淮水岸边的芦苇又白了一次,可这一次,风里没有了愁绪,只有书声和笑声。
昭雎的身体渐渐好了些,偶尔会来书院讲学,讲楚地的历史,也讲秦楚的渊源。他不再穿楚时的朝服,而是换上了与秦地博士一样的长衫,只是衣襟上绣了一朵的兰草——那是楚地的象征,也是他与秦地先生们“和而不同”的默契。
一日,秦斩与昭雎坐在书院的观星台上,看着下方的学子们嬉笑打闹,忽然问道:“昭老大人,您,这书院能传多久?”
昭雎望着远处的寿春城,目光里带着希冀:“只要‘同源’二字不被忘记,这书院就能一直传下去。秦楚的隔阂,不是一代两代能消弭的,可只要这些学子记得‘秦楚同源’,他们的子孙就会记得,下的百姓就会记得。”
秦斩点零头,指尖又摸到了腰间的剑穗——那缟素色的穗子,已经被风吹得有些旧了,可他却舍不得换。他忽然明白,自己当初解下这穗子,不是为了纪念那个战死的楚兵,而是为了提醒自己:刀剑是用来守护的,不是用来杀戮的;而真正的守护,是让不同的人,找到共同的根。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楚秦书院”的匾额上,鎏金的篆字在暮色里格外醒目。讲堂里,传来学子们齐读的声音,先是《秦律》中的“万民安康,下太平”,接着是《楚辞》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两种声音交织在一起,顺着风,飘向淮水,飘向寿春,飘向秦楚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秦斩站在观星台上,听着这书声,忽然笑了。他知道,这座书院,这书声,会像淮水一样,流淌下去,把“秦楚同源”的故事,讲给一代又一代的人听。而这,比任何一场征战,都更有力量。
喜欢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请大家收藏:(m.132xs.com)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132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