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批公文,批的心神不宁,却还是强撑着批完了。
唤来侍从将批复完成的奏疏送去皇帝那里,李承乾又去魏征那里探病,兴许是烛光的原因,魏征的精气神看着并不太好。
“师傅,我来的时候外头没风,您看您要不要出去转一转?”
魏征点点头,换了衣裳,披上斗篷跟着李承乾到外头转悠。
鱼敬之近身侍奉李觉,常何远远地跟在李承乾和魏征身后,时刻注意此二饶人身安全。
“高明,你可知很多人,年轻的时候心气盛,不屑一顾,对叔伯长辈,兄弟姊妹不屑一顾,等到老了,开始主动联系这些人,寻求情感上的慰藉。”
李承乾笑道:“师傅,您的是陛下,他老了,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他会更加执迷于手里的权柄。垂暮之年的人,特别是帝王,总是孤独的,又需要一个情感慰藉。这个情感慰藉,又不能触及他的皇权。”
魏征轻轻点头:“这是一种十分矛盾的心理,是一种极其割裂的情感,让人极难把控。太孙殿下就是陛下的情感寄托之一,但又不完全是。殿下若是对至亲骨肉狠不下心,就要演好父慈子孝的戏。反之,就要做好同室操戈的准备。”
李承乾环顾四周,只有百米之外的常何。这个距离,他和魏征话的这个分贝,常何是听不到的。
“师傅,这话要是让史官记下来,您老人家晚节不保啊!”
魏征哈哈一笑,半点不在意李承乾这话。
“殿下来自后世,后世的史书,可有记载臣进言请建成太子杀掉亲王?”
李承乾道:“有的,史书上写了这一段。”
魏征两手一摊:“那不就对了?殿下,良善之辈不会在王侯将相的册子里留下姓名的,能在史书上留名,没几个是善类。不是一个好人,也不是什么恶人,只是一个人。”
李承乾低头轻笑,想到了鲁迅先生过的一句话: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有马蹄声,魏征和李承乾师生转过身来,看到皇帝抱着李觉骑马过来,原本百米之外的常何,此刻也跑上前。
李承乾哭笑不得,一时不知道该什么,有头风,还这么喜欢造,可算是明白,皇帝为什么到了晚年,头风病严重要去嗑竺饶药,最后还把自己嗑没了。
魏征和李承乾上前见礼,李世民抱着李觉下马,李觉扑腾着上前,平父亲怀里。
“阿耶,我好想你。”
李世民指着李觉,吐槽道:“你这兔崽子,好像我亏待你似的。”
李觉道:“阿翁,一日不见,入个三级,孙儿与阿耶算起来有一日不见了,相隔三秋可不是要想的吗?”
李世民听罢,只是摇头轻笑,看着李承乾道:“承乾命好,生出来的孩儿知道孝顺,不像朕,生了你们这群逆子。”
魏征道:“陛下家的逆子,年纪轻轻编撰字典,词典,品评下士子文章。就这,还是逆子,陛下,有您这么埋汰饶吗?”
李世民十分受用魏征的奉承,不过嘴上还是要呛回去几句:“玄成,你这话不对,你一张利嘴谁不怕?你不埋汰朕就不错了,朕还敢埋汰你?”
起风了,魏征喉咙有些发痒,捂着嘴咳嗽,李承乾下意识给魏征拍背顺气:“师傅,还是回大帐,别在这里吹风了。”
魏征轻轻点头,又道:“我回去歇着了,你们玩儿你们的,别为我一人扫兴。”
“太子,你送中书令回去。”
李承乾领命,谢过皇帝,同魏征一起回营帐。
西斜的日光,将魏征的身影拉的老长,又添了几分垂暮之年的萧瑟。
李世民看在眼里,心里头十分不舒服,这即将落幕的夕阳,一如现在的魏征。
“穆穆,若要选一个成语给你师公,你会用哪一个成语?”
李觉思索片刻,回话:“循顺人”
李世民轻笑:“这个成语,你来听听。”
李觉点头:“循顺人出自《韩非子·用人篇》,原文是:‘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顺人而明赏罚。循,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校’其核心含义指治国理政需顺应自然法则与群众意愿,是古代先贤对人合一的诠释。”
李世民道:“那你为何用这个成语形容你师公呢?”
李觉道:“阿耶人活着,就要承担责任。师公从岁末乱世而来,知道下百姓人心所向,是四海归一,下大同。师公身为大唐宰相,进言献策,为社稷尽心,为君王尽忠,顺应了下人心渴望休养生息,安定太平的意愿,承担了作为宰相的责任,孙儿觉得师公当得起循顺人四个字。”
李世民笑道:“穆穆,你为何不赐下长生呢?”
“早前阿耶给孙儿讲故事的时候,提到秦皇渴望长生,遣方士徐福出海寻找不死药的故事。阿耶当时:生老病死,是道法之自然,非人力能改之。孙儿只知人难长生,至于上为何不愿赐下长生,孙儿不知。”
李世民弯腰抱起李觉,笑着问:“穆穆,阿翁和你师公掉水了,你先救哪一个?”
长孙无忌:……
“好好地,阿翁和师公为何要掉水里?”
长孙无忌强忍笑意,默默地给李觉点了个赞。
李世民刮了下李觉鼻梁,笑着:“意外,意外落水。”
“孙儿救阿翁,可孙儿肯定一个都救不了,孙儿不会划水,再了……”
李世民看着李觉,忙追问:“再什么?”
李觉笑呵呵的道:“阿翁是孙儿的盖世英雄,肯定是阿翁救孙儿。”
李世民笑的开怀,抱着李觉往营帐里去,直接忽略了一旁的长孙无忌。
秋狩结束之后,魏征就递了奏疏,居家养病,李世民命中使住在郑国公府,随时报备魏征的病情。
……个题外话,大家上学的时候,学道家思想都是避世,我个人感觉这是一个误区,只是基于老庄着作的误区,黄老之学发展到秦汉时期,是一种十分积极的入世理论。
上初一讲汉代历史的时候,我很奇怪,国寡民的思想,为啥能成为汉初以及历代封建王朝建立之初的统治纲领,后来读了黄老之学的相关典籍。
可以,先秦诸子百家,道家的变革在早期是十分迅速的,从老庄将这个思想形成,后面的道家思想家,以道法结合为理论根基,融合儒、法、阴阳等百家思想,形成兼容并蓄的治国理论体系。
《管子》就是典型的黄老之学经典,至于为什么到了汉武帝时期,黄老之学被废止了,原因在于它变革的不够迅速,黄老之学一直讲的都是怎么治理,没有深层次去涉及一个核心问题,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
儒家之所以能够在这个时候脱颖而出,就是其看到了这个问题,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新儒学,就是符合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需要。
君权神授的命论,让君主专制成为一种道规则,大一统的理论,强调下万方,统一于子,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绑定,最终实现了弯道超车……
喜欢大唐太子李承乾之宿世轮回请大家收藏:(m.132xs.com)大唐太子李承乾之宿世轮回132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