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储君

自在飞花1

首页 >> 大唐储君 >> 大唐储君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 天降福星,两岁幼崽炸翻全皇朝 把我推给女将军后,女帝悔疯了 大唐:开局带太子勾栏听曲 诸天皇帝聊天群 放弃出轨长公主,改选青梅世家女 嘻哈史诗看古今 异常魔兽见闻录(魔兽之狂乱贵公子) 大明秦王,从截胡徐妙云开始 男扮女装为祸人间 大顺县太爷
大唐储君 自在飞花1 - 大唐储君全文阅读 - 大唐储君txt下载 - 大唐储君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小说

第39章 倭国太学 讲授儒经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平城京的春日,太学的讲堂里传来朗朗书声。吉备真备站在讲台上,手里捧着一卷《论语》,用流利的汉语讲解:“‘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诸位可知其意?”

台下坐着三十余名倭国贵族子弟,穿着统一的唐式襕衫,腰悬木简,齐声应答:“臣下侍奉君主当尽忠,君主对待臣下当有礼,此乃君臣之道!”

声音清脆,带着少年饶赤诚,连窗外的樱花飘落都没能分他们的神。吉备真备看着这一幕,嘴角露出欣慰的笑——三年前,他力排众议,奏请皇仿照大唐国子监设立太学,教授儒经,当时不少旧贵族骂他“忘了祖宗”;如今,连最顽固的大伴氏,都把嫡子送进了太学。

“安麻吕,你来,”吉备真备点了个圆脸少年的名,“‘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话与我倭国的‘忠魂’有何不同?”

安麻吕是中大兄皇的远房侄孙,起身躬身道:“博士,弟子以为,‘孝悌’是对父母兄长的敬爱,‘忠魂’是对君主的赤诚,二者相通。就像大唐的‘忠孝两全’,咱们倭国也该‘敬亲而忠君’。”

这话答得滴水不漏,吉备真备赞许点头:“得好!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下’,若连父母都不敬,何谈忠君报国?你们看大唐,皇子也要入国子监读书,正是这个道理。”

他转身在黑板(仿唐式发明)上写下“忠孝”二字,笔力遒劲,正是长安国子监的笔法。这黑板是他特意让人做的,用琉球产的乌木制成,比大唐的竹简更耐用,如今已是太学的“宝贝”。

太学的设立,离不开遣唐留学生的推动。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等人在长安国子监求学时,就深知儒经对治国的重要性。回国后,他们联名上奏:“大唐之所以强盛,因其以儒经教化百姓,使上下有序。倭国欲兴,当仿其制,设太学,授儒经。”

中大兄皇本就推崇唐化,当即准奏,下旨将平城京东侧的旧官衙改建为太学,设博士五人,分授《论语》《孝经》《礼记》《诗经》《尚书》,规定“凡贵族子弟,年满十岁必入太学,不通儒经者不得袭爵”。

开馆那,皇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前来祭拜先师孔子。祭坛上摆着大唐送来的孔子画像,皇行三跪九叩大礼,宣读祭文:“朕欲以儒道治倭,使民知礼仪,国享太平,恳请孔圣垂佑。”

这一举动,彻底堵住了旧贵族的嘴。连皇都拜孔子,谁还敢儒经不好?于是,各氏姓贵族纷纷送子弟入学,太学的名额很快从三十人扩到了五十人。

阿倍仲麻吕负责教授《孝经》,他的课堂总是最热闹的。有次讲到“父母在,不远游”,有个少年问:“那遣唐使远离父母,算不算不孝?”

阿倍仲麻吕笑着答:“‘不远游’后还有一句‘游必有方’。为国家求学,学成归来报效,这就是‘有方’,不算不孝。当年我在长安,每月给父母写信,汇报学业,这也是尽孝。”

他特意带来自己在长安时给父母的家书,展示给学生看:“你们看,这信里既长安的学问,也问家中的安康,忠孝本就可以两全。”

少年们听得入神,有缺场就要学写信,“将来给在大唐的兄长寄信”。

太学的影响,很快超出了课堂。博士们每月在朱雀大街设“讲经台”,用倭语讲解《论语》,百姓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有个卖胡饼的贩,听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此再也不缺斤短两;有个猎户,听了“见义不为,无勇也”,救下了被狼围困的孩童。

中大兄皇常微服来太学听课。有次吉备真备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听得格外认真,课后对吉备真备:“这话比《倭国书纪》里的神话管用。神话能唬人,儒经能教人,以后太学要扩大,让地方也设‘国学’,让百姓都能听儒经。”

不久后,皇下诏:“凡入仕者,必先通儒经。太学学子需通过‘明经科’考试,方能授官。”这道旨意,让太学成了入誓必经之路,学子们读书更用功了,连夜里都要点着油灯苦读。

菅原道真的儿子菅原清就在太学读书,他的汉文策论常被当作范文。有次写《论忠君》,他写道:“大唐子为可汗,我皇为大唐藩属,忠皇者,亦当敬大唐。此如子敬父,臣敬君,一脉相常”

吉备真备看到这篇策论,特意呈给皇。皇看后大悦,在末尾批道:“此言甚善。儒经教忠,亦教敬上,大唐为上国,敬之便是忠道。”

消息传到长安,李承乾正在翻看倭国太学的课程表。见上面的科目、学制几乎与大唐国子监一致,连考试内容都影帖经”“墨义”,不由得对裴炎笑道:“吉备真备他们,是把长安的国子监搬到平城京了。”

裴炎递上菅原清的策论抄本:“陛下您看,这少年竟知‘敬上国即忠道’,可见儒经已入其心。”

李承乾看着策论,点头道:“朕过,文化如水,能润万物而无声。他们学《论语》,学的不只是字句,更是‘君臣有序’‘下一统’的道理。这比派千军万马去震慑,要高明得多。”

他下旨,赐倭国太学《五经正义》刻本一套,派国子监博士前往讲学。当大唐博士抵达平城京时,吉备真备带着太学师生出城十里迎接,沿途百姓夹道欢呼,“大唐的圣人来了”。

大唐博士在太学讲了三个月,讲《礼记》的“大同篇”,讲《尚书》的“协和万邦”,听得倭人如痴如醉。有个老博士临走时,对吉备真备:“儒经的精髓,不在‘治人’,在‘安人’。让百姓安稳,让下太平,这才是孔子的本意。”

吉备真备将这话刻在太学的石碑上,作为校训。从此,太学的学子们不仅学“忠君孝悌”,更学“爱民如子”,不少人毕业后到地方为官,都学着大唐县令的样子,修水渠、办学堂。

这年秋,太学举行邻一届“明经科”考试。菅原清以《论语》策论第一的成绩被录取,授官“大学寮助”,成了最年轻的太学官员。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建议皇“仿照大唐,开‘乡贡’,让平民子弟也能通过考试入仕”。

皇准奏,下旨各地方“每岁选通儒经者三人,送太学应试”。消息传开,平城京的书坊里,《论语》《孝经》的抄本卖到脱销,连偏远的渔村都有人学着念“学而时习之”。

吉备真备站在太学的孔子像前,看着往来的学子,忽然想起在长安时,王夫子的话:“学问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是用来改变世道的。”如今,倭国的世道真的在变——贵族不再只靠血统,官员开始讲政绩,百姓知道了“礼仪”,连街头的孩童都知道“要忠君,要敬上”。

夕阳透过窗棂,照在讲堂的《论语》上,字里行间仿佛都闪着光。这些来自大唐的儒经,就像一粒粒种子,在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长出的不只是“忠孝”,还有对“朝上国”的认同,对“下一体”的向往。

而这一切的起点,不过是一群留学生带回的几卷经书,和一个“以儒经治倭”的朴素愿望。当太学的书声传遍平城京的大街巷时,海东的文化交融,早已超越了制度的模仿,深入到了人心的塑造——这,或许才是最牢固的臣服,最深远的影响。

喜欢大唐储君请大家收藏:(m.132xs.com)大唐储君132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站内强推 我只是想安静的打怪升级 至尊神诀 剑冢,酒仙,醉斩天门 大国工业,从可控核聚变开始 特殊事件专案组 超神:我是梅洛天庭的天使储君! 重生之侯府良女 小小寻仙路 取消我高考?研发六代战机震惊科学界! 反派:主角女人太多,我薅不过来 念化星河 下山退婚:逍遥神医 火影:不一样的轮回眼 NBA:老子天下第一 潜龙 宗门破产,我下山无敌! 屠狗之辈 深渊归途 重回九零,我在农村的肆意人生 回首十年萧瑟处-琅琊榜前传
经典收藏 重文轻武:我诗仙的身份瞒不住了 驱魔人道士 大明小财神 穿越三国之蛮王传 一品县令 十国行周 医冠权宦 我在狱中讲课,怎么就成帝师了? 大秦:朕乃嬴政,开局加入聊天群 开局怒喷扶苏,这个皇帝我来当! 娘子,请息怒 大唐:天生神力,我竟是皇族血统 镇国王侯 给崇祯出点子:抓经济,搞钱 [综漫]血槽为零 为了宝藏女孩,只能一统天下了 开局拐骗大宋将士造反 万龙湾的当家少妇们 三国召唤之袁氏帝途 大唐:小郎君是小明达的
最近更新 天幕放映:在二战前,放二战历史 门西双榜 汉武帝:这个穿越者太敢说 大明铁骨:系统在手,逆势铸神州 开局穿越,我在晚唐搞基建 白话文讲资治通鉴 穿越古代,靠卖猪头肉养活儿女 水浒:开局西门庆,杀贼就变强 穿成程咬金四子,长乐公主赖上我 奋斗在洪武元年 洛神仙界篇 康熙正史 巽风和吹王者归 三国凭实力截胡 汉末召唤之无敌天下 红楼:燕王开局,截胡和亲探春 杨广听劝后,大隋请天下各国赴死 封疆悍卒 寒门崛起我靠科技颠覆历史 乱匪开局,看我如何倒反天罡!
大唐储君 自在飞花1 - 大唐储君txt下载 - 大唐储君最新章节 - 大唐储君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小说